位于湘西南边境的新宁县,曾是湖南“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一个山区农业县。2000年,为了破解这些突出问题,新宁县总结出《化解农村矛盾三十六策》,记者曾专程前往调查报道。
农业税废除10年之际,记者16年后重访高桥镇等当年采访过的一些“焦点乡村”,再次叩问:农村当下面临什么样的发展难题,它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农民有哪些呼声,小城镇发展路径又在哪里?
■背景资料
2006年1月1日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中国历史性废除农业税。这也意味着与农业税相关连,由乡村干部经常同时向农民征收的乡统筹、村提留也告别历史舞台。长期困扰“三农”的农民负担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缓解。与此同时,国家推出了多项惠农政策,农村发展进入休养生息的新阶段。
■2000年报道摘录
坝头湾村有个农民叫何家吉,家里比较富,在当地威信比较高。全家八口人,连续两年拖欠农业税和统筹提留800多元。受他的影响,附近三个组的村民都不完成上交任务。1999年10月15日是“逢五接待日”,唐漫玲(时任高桥镇党委书记)通过村支书把何家吉请到镇政府来。
“唐书记,我不是不愿交,而是有‘七大问题没解决’。”一进门,何家吉就扯开嗓门。
“不着急,你一个一个讲”,唐漫玲给他递上一杯茶,打开笔记本。第一个问题是他的第三个媳妇娶进门,生了孩子,但没有分到责任田。二是他和爱人六十多岁了,干部六十岁都退休了,他们也可以不再交税了。三是去年干旱,灌区没有水下来,稻田歉收……何家吉滔滔不绝地讲开了。唐漫玲请他在食堂吃了中饭,请他接着谈。
何家吉谈完后,唐漫玲一条一条给他解释:第一个问题,当时村民土地承包合同签了15年,再过两个月即1999年12月,调整的期限到了,他媳妇、孙子按政策都可以分到田。第二个问题,按国务院政策,农村60岁以上的男性及55岁以上的女性可以不承担义务工、积累工,但统筹提留任务还要承担,因为占有责任田。讲到第三个问题时,唐漫玲当时就把村主任、村民兵营长找来,代表镇党委、镇政府承诺,到冬天水利冬修时,一定帮村里把水利修好。
当把第七个问题解释清楚,唐漫玲和何家吉谈了6个小时。
“只要你政府守信用,我本着自己的义务,本着支持你唐书记的工作,我还是带头交。”临走时,何家吉对唐漫玲丢下一句话。当天晚上,何家吉就把800多元拖欠的上交款交到村支书家里。第二天,其他三个组的村民全部缴清上交。
高桥镇现在是什么样子?何家吉还能找到吗?
在前往新宁县的路上,这两个问题不停地盘旋在记者的脑海中。
新宁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境,与广西毗邻,曾是湖南“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一个山区农业县。2000年,为了破解这些突出问题,新宁县总结出《化解农村矛盾三十六策》,记者曾专程前往调查报道。报道引起很大关注,湖南省印制20多万册发放全省乡、村干部。
在农业税废除10年之际,记者重访高桥镇等当年采访过的一些“焦点乡村”,试图追寻其变革轨迹。同时叩问:农村当下面临什么样的发展难题,它的内生动力是什么,农民有哪些呼声,小城镇发展路径又在哪里?
省道县道云壤之别
镇上新修了几条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店铺众多,人流不息,城镇建设热火朝天
当年从新宁返回长沙,记者乘坐的是外表破旧的双层卧铺大巴。上车之后,就得人挤人躺着,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傍晚从新宁县城出发,一路颠簸,半夜时分才到达长沙。那是一段因为遥远、漫长而难以忘却的旅程。
如今,从长沙市到新宁县,高速公路已经全程通达。行程为4个小时,比当年几乎缩短了一半。
新宁县高桥镇是记者当时重点走访的一个乡镇。当年走访之前,这里曾发生镇长被农民围困,前去解围的派出所长被扣的风波。
如今,全镇共有29个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
下了高速,从新宁县城到高桥镇的路正在修建,黑乎乎的路面上,很多路段靠人指挥半幅通行,车只能像蜗牛一样前移。据当地人讲,这条路已经修了数年,还未完工。省内高速公路主要由省级政府掏钱,县道的维修则主要由县里负责。对比之下,县级财力的拮据可见一斑。
坎坷不平的糟糕道路,让记者对高桥镇的现状,不由得有点揪心。到了高桥镇,眼前的热闹繁华又让记者顿生逆转之感。
16年前,高桥镇像湖南至今很多集镇一样,一条街两排房的格局。如今,镇上新修了几条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店铺众多,人流不息。镇上有的道路同样被挖得黑乎乎的,高高的混凝土长臂架泵车和伸着铲头的挖土机随处可见,城镇建设热火朝天。
“刺头”如今热盼“开发”
与田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何,如今却不留恋土地,而是盼望土地尽快开发
何家吉是记者当年报道中提到的一位农民,他喜欢思考问题有想法,通情达理,处事公道,在农民当中威信较高。
“何家吉还在吗?”
“还在。”
记者找到了一位老乡指路。
走出集镇,在镇郊田野旁的一条路上,见到了何家吉。天气寒冷,他戴着一顶黑色的鸭舌帽,穿着夹克,身体硬朗。
16年后,重访老农何家吉,如今79岁的他,最盼望的是身后这块祖辈相传、一辈子耕种的土地,能开发成小城镇,这样方便自己过上新生活,有利儿子创业。摄影:周楠
当年坝头湾的山坡上,多为红砖房,如今放眼望去,大部分变成崭新的水泥楼房。跟记者说起家里的变化,何家吉只举了一件事为例。“那时家里只有一栋房子,现在三个孩子,都建了房子。”
带路的人笑言,现在很多农民建的房子,“比资本家好”。
当年的老何,主要是为农民负担问题与乡干部较劲。他家里人多,又是生产小组的组长,在家族当中辈分高,在村里说话一是一,二是二。
“你现在最盼望政府解决什么问题?”
“希望我们这里早一点也搞城镇开发。”老何快言快语。
他所在的村民小组,与高桥镇的集镇近在咫尺。看到城镇发展这么红火,他做梦都想着早一点开发,这样居住条件改善了,家里人也可以利用门面做生意。
老何指着前面不远的田野告诉记者,那里有一块三亩田“大丘”,是他家的承包田。这么大的稻田在湖南农村是极其罕见的,有利耕种。
老何说,如果开发,那三亩田都将会征用。与田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何,如今却不留恋土地,而是盼望土地尽快开发。
虽然已经到了79岁的高龄,但交流一阵过后,老何再度显露当年的“锋芒”。他目光锐利,提高嗓门嚷道:“如果我不是年纪大了,我还要带一班人到县里去反映请求,希望县里支持我们这里早日开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