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太原1月10日电
作者范丽芳
“先是骑自行车,然后搭老乡的毛驴车,实在没路了就步行,最后在吕梁方山的山沟,看到一片金灿灿的沙棘树。”虽然事情已经过去30多年,已过八旬的张吉科依然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今年82岁的张吉科是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亦是山西乃至全国较早研究沙棘的学者。虽已到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这都是沙棘的功劳,我和爱人每天吃沙棘,喝沙棘。”
上世纪80年代,沙棘树被作为中国防风固沙植物,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种植。当时,山西水利部门成立沙棘管理中心,专门负责育种、种植。此后,沙棘功效被逐步延伸到营养食品和医药保健制品开发。
当时,山西政府看好沙棘前景,投入2600多万元支持沙棘相关产业发展。一时间,沙棘生产企业遍地开花。“最多的时候有70多家。”张吉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沙棘食用性和药用性。
“沙棘全身都是宝,叶子可以当茶饮,消炎、润肠;沙棘油可以美容,果素祛痘,功效非常多,被称为植物中的黄金。”提及沙棘,张吉科侃侃而谈,“因为沙棘经历了两亿年的洗礼,从零上50度到零下60度,沙棘体内尤其是叶片内,合成了大量多种抵御不良环境的次生化感物质。”
中国作为沙棘资源大国,占到世界沙棘总面积的95%。1977年,沙棘作为中药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但史料记载,人类对沙棘的研究已有3000多年。因沙棘主要生长于偏僻的深山野地,为了探明山西沙棘的分布情况,张吉科和妻子林美珍利用教学业余时间,遍访山西山川沟壑。张吉科回忆,在朔州右玉调研时,附近没有农家,他和爱人只能住在临时搭起的小房子里,“但是没东西吃啊,就托当地老乡爬了好几个山头,帮我们带来四颗鸡蛋。”
但由于山西沙棘企业长期以来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沙棘产业在市场风险中举步维艰,1992年左右纷纷倒闭,关于沙棘的研究也止步不前。但彼时,沙棘功效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中国水利部门官方网站消息显示,1985年,中国和芬兰、前苏联等国家倡导开展国家沙棘交流与合作,此后有二十多个国家参与其中,沙棘研究和应用的领域涵盖了生物学、营养学、食品化学、医学、水土保持环境学、造林学等学科。
2001年,在北京参加沙棘研讨会的张吉科被一件事启发后,开始关注到沙棘在抗癌方面的功效。2017年1月4日,张吉科向媒体公开其研究成果,称他的研发团队从2001年起对3000多只小白鼠进行试验,最终数据分析显示,“沙棘叶优良的抗癌功效已获得实验室研究证实,其基本达到高效、无毒、广谱、靶向抗癌的综合目的,并具备投入市场应用条件。
张吉科介绍,沙棘年产值数十亿,可带动百亿以上的相关产业,“期待看到这项成果尽早应用于临床,而不仅仅是把沙棘做成饮料。”(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