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杨振宁: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2017年02月22日 06:00:2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卢荡代睿许雯

  原标题:杨振宁: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21日,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介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已依照《中国科学院章程》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底,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教授先后提出,希望根据《中国科学院章程》规定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主席团高度重视,经审慎深入研究,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人数为754位,外籍院士人数为78位。

  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21日晚,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杨振宁、姚期智两位院士。两人首次敞开心扉,对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进行了回应。

  诉衷肠

  杨振宁

  我的父亲直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曾放弃中国国籍

  杨振宁院士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故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

  培养青年才俊是最有意义的工作

  姚期智院士表示,我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投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划时代壮举。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奋斗史

  杨振宁院士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院士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研究,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根本性贡献;解决线路复杂性、计算几何、数据结构及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开放性问题并建立全新典范;2000年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

  2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中科院已公布杨振宁、姚期智的信息,二人分属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和信息技术科学部。

  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姚期智均来自清华,分别担任着清华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和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两人均来自清华大学

  均有多个外国院士头衔

  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记者注意到,在数学物理学部的院士名单中,杨振宁排在五位杨姓院士的最后一位。他的前面,是199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杨应昌教授、著名的物质磁性领域专家。早在1990年,他就发现在稀土合金中的间隙原子效应,进而从理论上阐明它的起源并发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

  根据中科院公布的信息,今年将满95岁的杨振宁,至少有9个院士头衔。

  除中科院院士,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院的院士,以及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科学院荣誉院士。

  据清华大学官网介绍,杨振宁于1999年9月受聘于清华,出任物理系教授。目前,担任着清华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据了解,该院是清华大学新设立的基础科学研究实体。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以及相关领域中,选择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并对探索自然规律有深远意义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当前侧重于理论性课题。

  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刚度过70岁生日

  在中科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的院士名单中,两位姚姓院士中第二位便是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高奖——图灵奖的姚期智。

  两个月前,这位籍贯湖北、生于上海的知名计算机科学专家,刚刚度过了70岁生日。和杨振宁一样,他也有多个院士头衔。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及国际密码协会会士。

  和杨振宁一样,姚期智也是清华大学教授,并担任着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交叉信息院成立于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月15日揭牌。是国内首个致力于交叉信息科学研究的教学科研单位,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理论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据当时参加揭牌仪式的清华人回忆,姚期智的致辞有两个细节给人印象深刻。一是,当天有些重要来宾不会中文,姚期智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今天是我们的大日子,我还要对我不懂中文的同事表示歉意,因为今天我要用中文讲”。

  当天,姚期智还用一个特殊的例子阐述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世界上最赚钱的数学家James Simons,从数学家转投资家,赚了很多钱。他赚钱后在美国国会听证上提出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在数学、物理系、理论计算机科学三个方向设立。由此可见,理论计算机科学在高瞻远瞩人士的心中具有重要地位。”

  归国路

  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之一,杨振宁的事迹大家早已熟知。对于不少人来说,姚期智却比较生疏。其实同杨振宁一样,姚期智在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是姚期智曾在2000年获得计算机领域的诺贝尔奖——图灵奖。

  57岁毅然归国

  姚期智卖掉在美房产

  1967年,姚期智走进了哈佛大学,开始追随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导师格拉肖开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并于1972年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可1973年,26岁时的姚期智却做出了一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苦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

  “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适合搞计算机。物理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求证也许不严格;可数学,包括计算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严格的数学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1973年,姚期智进入素以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深厚积淀而闻名的伊利诺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两年后,他如愿以偿。

  从1975年至1986年,他又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普林斯顿大学等著名学府担任教授。此后又于1998年、2000年分别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2000年,因为姚期智对计算理论的诸多贡献,美国计算机学会把该年度的图灵奖(公认为计算机领域诺贝尔奖)授予他,使他成为自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华人。

  据公开报道,2004年,姚期智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他决定回归祖国,开创科学研究的新舞台。他毅然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卖掉了在美国的房子,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任全职教授。

  四川高考第一名曾纠结专业

  和他通完电话后选定“清华姚班”

  2004年9月的一天,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胜誉像往常一样与导师姚期智碰面交流近期研究进展。姚期智突然对他说:“我要回中国了,永远地。”张胜誉后来回忆说:“当时有些讶异,但随即感到释然。单纯从研究角度讲,的确没有一个地方比普林斯顿更舒服。他回国,应该是要去做一件大事。”

  此后不久,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正式加盟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为清华全职教授。57岁的他放弃美国的一切,在清华园,重启人生全新的探索。

  回国之初,原本计划尽快构建一个培养博士生的良好机制,打造一支好的研究团队。但随后在清华的亲身感受,让他逐渐萌生了精英教育要从本科生抓起的想法。

  到底什么才是精英教育?姚期智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和国外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生活经历,认为国内传统教育比较重视计算机工程方面的学习,要想真正有所突破,清华还需要创建一个相对独立的班级。

  2005年,由姚期智主导并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合作的“软件科学实验班”(也被称为“姚班”)在清华成立,并先后招收大一、大二两班学生。次年3月,姚期智在致清华全校同学的一封信中掷地有声地写到:“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优秀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十年间,一批批拔尖创新人才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迈向世界学术舞台,他们思维活跃,勇于挑战,怀揣坚定的科研梦想,勇攀计算机科学领域学术高峰。

  “在清华十年所取得的结果,让我感到很欣慰。如果给自己打分的话,我想应该是——A+!”总结清华十年,姚期智欣然微笑。

  “我没学数学竞赛,也不擅长数学难题,去清华姚班(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会不会学不好?”2011年6月28日上午,2011年四川高考理科最高分李沛伦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正纠结大学专业问题,虽然已被保送清华大学,但仍担心自己数学实力有限,忧虑是否能够学好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

  然后,就在当天下午,李沛伦即在微博上写到,“和郑泉水教授、王跃宣教授、姚期智教授通电话后,应该定下是姚班了”。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央视、《参考消息》、《中国教育报》、清华大学官网等

标签: 责任编辑:吴盈秋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