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清灾情的“第一只眼睛”(关注)
四川省测绘局应急测绘人员在西藏开展应急测绘保障工作。周云波 摄
近年来,地震、山洪、泥石流以及诸多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重大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获取准确的灾后影像地图,是了解灾情信息、指导救援的关键。
应急测绘保障因此就成为看清灾情的“第一只眼睛”。应急测绘队员为了获取“生命影像”,迎难而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最美逆行”,这支队伍也被誉为“测绘之鹰”。
日前,记者走近这些勇士,探访了四川省测绘局应急测绘保障队伍。
争分夺秒
别人都往外撤,他们却往里走
2016年9月18日20时至19日21时,四川省攀枝花市突发强降雨,受其影响,多个县(区)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灾情就是命令。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为抢险救灾提供应急测绘保障。
9月20日10时30分,四川省第二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院抽调力量组成应急制图小组,编制攀枝花市全域及4个重灾县(区)的抢险救灾应急专题图,仅用1小时就完成了常规作业方法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15时,快速编制出的应急地图经校核和修改,1分钟快速出图,圆满完成了5幅全开应急地图的编制任务。
9月20日11时,四川省测绘局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无人机中队紧急集结完毕,10名应急测绘队员携带4架无人机、2套应急数据处理系统,驱车赶往受灾一线执行应急无人机灾情影像获取与处理任务。23时,分队克服了降雨、塌方、拥堵等困难,历时12个小时抵达攀枝花。队员们顾不上休息,立即与当地测绘部门进行对接,根据抢险救灾需要,划定几个重灾区作为首要航飞任务区,随后又连夜完成了无人机航摄任务规划和起降场地初选。
9月21日凌晨,分队兵分两路冒雨进入灾区,队员快速组装无人机航摄系统,同时密切关注气象变化。坚守7个多小时后,两组队员获取了高清视频影像和0.1米分辨率无人机影像。
9月22日9时,应急测绘队员将连夜编制的灾情影像图和高清视频交付攀枝花市,为当地应急救灾提供了第一批高清影像。15时40分,应急测绘分队又成功获取另一处核心灾区0.2米分辨率无人机影像。
9月23日至25日,分队又多次执行航飞任务。至此,经过8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分队向当地提交了一批应急测绘成果资料,为开展应急救援决策部署、灾情损失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提供了最新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2013年“4·20”芦山地震,7小时获取震后首张航摄影像,创下应急测绘实战最快速度;2014年“11·22”康定地震,首战高原就刷新了高海拔地区应急测绘的实战纪录;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西藏震灾后,千里驰援,穿越可可西里,翻越唐古拉山,首次开展跨省应急测绘保障……
“应急测绘,就是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哪个地方发生了重大灾害,马上能快速地获取影像,将详细精准的灾情‘天地图’拿出来。”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马赟说。
平时不闲
能当“大夫”能当“导游”,应急测绘很接地气
除了关键时刻显身手,平时应急测绘也不能“睡大觉”。四川省测绘局应急测绘保障部门近年来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在多个领域开拓出新天地。
“松材线虫病可真愁人!”2016年8月,在一次偶然的会议间歇,测绘应急保障中心负责人听说省林业厅正在开展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但遇到了技术瓶颈。
原来,四川省自2004年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来,疫情扩散蔓延严重,尤其是2011至2016年,一些初期的“孤岛”疫区连接成片。只靠传统的人力巡查手段遗漏率高,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为此,中心派出相关人员,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数次到省林业厅、省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调研,获知林业部门对松材线虫病危害严重区域的低空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需求十分迫切。中心立即大胆提出用无人机监测枯死松树的设想,并部署开展试飞工作。
32平方公里的试点区域,总计作业耗时不超过4天,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36小时。最重要的是,核查点区域的影像判读准确率达到90%以上,确诊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四川省林业厅“按图索骥”,在试点疫情区域部署了枯死松树的拔除、根治工作。
汶川地震后,都汶高速公路沿线大量次生地质灾害隐患对道路、往来车辆和沿线房屋构成威胁。为此,四川省测绘局联合成都理工大学和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历时两年多,完成了都汶高速公路沿线地区925平方公里范围内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分析任务,还分析了公路沿线城镇、桥梁、隧道等承载体和应急避险点的数量及空间分布。
由于都汶高速公路兼具交通运输和旅游功能,为了给来往车辆提供路况和地质灾害信息,项目组采集了约170公里的实景影像数据,在“天地图·四川平台”上发布,为公众合理规划出行和行车避险提供科学的参考。
多重角色
既是救灾奇兵,又是技术能手
赵桢是四川省测绘局应急测绘无人机中队队长,从事无人机工作近8年,称得上身经百战。
2013年“4·20”芦山地震发生后,灾区的“生命通道”210省道芦山至宝兴段塌方中断,根据指令,需要获取塌方路段影像。
起飞地海拔仅800米,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要获取影像,无人机必须先翻越海拔近2000米的紫云岗,到达航拍区域后再沿210省道拐点飞行,否则极易发生撞山事故。为提升影像清晰度,飞机到达航拍区域后须降低高度,完成拍摄后再快速爬升,翻越高山后返航,这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经过与队员们反复研讨,赵桢决定采用“双地面站监控、升降航高、多航点引导、沿山沟折线飞行”等超常规手段完成此次任务。
4月21日下午,无人机顺利地获取影像并同步传输至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为210省道的抢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平日里,这群年轻的“救灾骑兵”还喜欢“头脑风暴”。
“无人机执行任务多在山区,信号不好,有时候无人机飞进山谷后,可能突然与地面监控站失去联系,这意味着记录的数据可能就会遗失。”赵桢说,为了解决信号问题,队员们想了很多办法,可惜都不尽如人意。
后来,一个“中继机”的方案在队员们的讨论过程中“冒”了出来:用一台无人机作为信号中转站,在地面监控点上空与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同等高度盘旋。队员们先后进行了几次试飞,“中继机”的效果都不错,保证了地面监测与任务无人机之间的信号畅通。
近年来,四川省测绘局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已获得9项无人机技术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测绘科技进步奖。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集群灾情地理信息获取系统”填补了国内外无人机领域的多项空白,极大提升了地理信息数据和科技成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撑能力。
“科技创新成了驱动应急测绘高效开展的有力保证。”马赟说。(记者 谷业凯)
- 【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全面停止新建保障房后四川省住房保障制度如何继续推
- 民航局:到2020年完善民航应急资源征用补偿机制
- 中国法官被视为高风险职业? 这份文件让全国法官斗志昂扬!
-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