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金融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因为资本的天性是贪婪。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到位的金融,也许会带来虚假的市场繁荣,但是更会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始于金融的野蛮任性,再往前溯的历次经济危机也都是从紊乱的金融业开始萌芽的。
供给侧改革,金融体系的改革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处于进行时、资本市场面临改革与开放、楼市需要更加精准和分类调控、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规范的复杂市场环境下,理顺金融体系的供给侧改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就成为最现实的迫切任务。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市场瞩目的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及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工作任务。同时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落实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职责,并强化监管问责。
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来得及时。尤其是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更有助于推进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工作任务。在三大工作任务中,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重中之重。习近平主席强调,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后危机时代即将过去,新经济周期将要来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抓住时机,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在美国,特朗普政府要重振美国制造业,美联储也开始实施加息与缩表的金融新举措,以便让货币政策走出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实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新常态。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则提出“工业4.0”,日本安倍政府也在一直通过“安倍经济学”,以摆脱日本迟滞20多年的经济萎靡态势。另一个新兴市场大国印度,则加大了货币改革力度。
中国市场,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并不均衡。一方面,我国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88.1%的小型企业贷款份额不足20%。90%以上的民营中西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生存难和发展难等难题。而且,在占比0.5%的大型企业中,还有相当比例要靠银行贷款输血的“僵尸企业”。因而,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是不科学、不公平和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金融业对房地产、股市、债市、汇市以及实体经济的关切是不一样的,投资兴趣也大不相同。即使房地产经过调控冷却,股市经过强监管和“除妖”,只要这些行业存在着投机因素,基于趋利选择,金融业也不会去选择投资实体经济。例如,前两年货币政策连续降息降准,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主要是基于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但是流动性一旦到了市场,就会选择投放到股市和房地产这样的高、快收益上去。甚至,有些中小企业拿到贷款后也去投资股市。
更重要的是,投放实体经济获得效益需要时间和周期,还可能面临风险。即使是在股市、楼市强监管后,金融任性创新的乱象依然严重。即以现在为例,一年期存款利率不到2%,但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都在4%-5%,民间借贷的利率更高。金融服务业的繁荣前所未有,但是这些高利率的金融产品,有多少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是为实体经济输血的金融业,变成了实体经济的“吸血鬼”。关键是,高利叠加的理财产品,在传导中积累越来越多的金融风险,吹大了资产泡沫,最终最会破裂,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而,金融去杠杆,去贪婪任性,才能迷途知返,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同时,实体经济也要转型升级,尤其国有企业也要降低杠杆率,尤其是“僵尸企业”,必须要让其休克死亡。其实,实体经济的情况也较为复杂,尤其要对新型时髦的互联网新业态也要进行有效区分,譬如分享经济的确代表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但是也存在资本炒作下的伪分享经济噱头,所谓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等。金融炒作和追捧这些概念性新业态,或可导致新的互联网泡沫,值得关注。
楼市、股市等存在金融风险点,有些看上去很美的实体经济也存在风险。但是有些健康的非实体经济,如万科这样的房地产大企业,也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从宝万之争中看得出,资本的任性和野蛮,如果不加强有力的监管,可能会以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对市场主体进行不可预期的“入侵”,甚至导致道德风险。
还有就是,近期市场喧嚣的“融万”资本并购,也许防范隐含的金融风险。毕竟,资本大佬们的换手,有可能利用现有规则,实现推磨式的资本换手互助互济。以万达为例,该公司国内负债率极高,但是却豪掷海外2500亿元。类似的情形屡见不鲜,资本大佬的资本游戏,可能造成债留中国利流海外。
随着美联储加息缩表,美元将迎来升值空间,国内资本外流的风险加大。再加上国内企业以各种名义投资海外,金融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也变得更为困窘。因而,强化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堵住资本外流的漏洞,金融才能支撑实体经济的汩汩血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