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个省份2017年度的公务员招录进入政审阶段。近年来,诸如被纳入“失信”名单、学籍造假,甚至未婚先育等等,在公务员招录中,考生因政审被拒录的原因多种多样。公务员招录中,考生通过笔试面试后,用人单位还要对其考察什么?如何保障考察的公平公正?
资料图 黄威铭 摄
老赖担心儿子政审受阻主动还钱
——公务员招录政审要“审”啥?
近期,江西赣州中级人民法院官网发布了一条失信被执行人主动还款的案例。2010年,法院判决李某向王某支付2.2万元借款,判决生效后,李某并没有向王某履行判决义务。法院多次催促其还款未果,将李某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多年过去,今年8月,因为担心儿子在今年公务员考试政审环节受阻,李某来到法院执行局,主动偿还多年未履行的债务。
记者梳理发现,诸如“老赖”考公务员政审受限主动现身还钱、两千多元债务“赖掉”公务员政审等等,由于当事人“失信”导致公务员招录政审受阻的新闻屡屡出现。
列入“失信”名单为何会造成公务员考试受阻?记者查阅去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意见确实提到,“限制招录(聘)失信被执行人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如果是考生被列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肯定会被限制考公务员的。不过,如果父母被列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中,一般是不会影响孩子公务员政审的。”长期研究公务员招录的华图教育公考辅导专家李曼卿对中新网记者说。
李曼卿说,根据国家颁布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录用过程中,“考试”之后的环节是“考察”。“考察”内容主要包括报考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以及是否需要回避等方面的情况。这里的“考察”就是公务员录用中的政审环节。
资料图:2016年11月27日,福州一公务员招考笔试考点,考生在寻找考场。张斌 摄
老赖、学籍造假、未婚先育
——公务员政审被拒原因有哪些?
其实,除了“老赖”,从近年来媒体曝出的案例中,诸如未婚先育、学籍造假甚至实习期间盖假章等,公务员招录中“政审不过”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
据媒体报道,2007年,山东临沂青年黄廷伟在报考当地公安机关公务员时,笔试、面试均过关,但在政审阶段被查出在15岁考中专时冒用他人学籍,其录用资格随即被取消。
2008年2月,黄廷伟将临沂市人事局、公安局告上法庭,认为自己当时做法只为规避当时教育部门不允许复读生报考中专的不合理规定,并无造假行为,要求恢复其录用资格。经过两年的诉讼,2010年,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了黄廷伟的诉讼请求。
在虚假材料方面,2014年的广东省公务员招录中也有一个案例。根据报道,2014年,考生小张(化名)报考江门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一个岗位,综合成绩名列第一,在1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但最后,因为大学实习鉴定表盖了假章,政审不过关,被用人单位拒录。
除了个人材料被查出虚假信息,2009年,江苏徐州的一位考生因“先孕后婚”被拒录公务员的消息,也曾引起舆论广泛争论。
当年,考生王某参加了江苏省铜山县的公务员考试,并通过了笔试、面试、体检等环节。就在等待去招录单位上班的时候,却被当地有关部门以“未婚生育”为由淘汰。铜山县有关部门给王某下发通知,称其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政审不合格,不予录用。
资料图:2016年11月27日,山西太原一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考生排队准备进入考场。武俊杰 摄
公务员招录政审,如何保证公正?
每年公务员招录,其激烈的竞争程度都备受舆论关注,当考生“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笔试和面试之后,如果在政审环节被拒录,考生的“遗憾”程度可想而知。
观察媒体报道的“政审被拒录”事件,当事考生多是向招录单位提出复合、申诉或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那么,公务员招录的政审环节由谁组织,如何进行?
根据上述《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招录中的“考察”环节,应当组成考察组,考察组由两人以上组成。考察组应当广泛听取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并据实写出考察材料。
李曼卿介绍,政审一般由考生报考单位的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完成,他们也可以委托当地组织部或者人事局就近进行审查。
“政审的途径一般有两种,面审或者函审,前者就是负责政审的工作人员到考生所在单位、社区等实地调查访问,了解情况;后者是招考单位通过发公函的形式调取拟录用人的档案,通过检查档案完成政审。”李曼卿说。
李曼卿说,为了保证公平公正,无论是负责政审的人员,还是政审的流程,都是经过严格程序进行筛选和制定的。
“政审拒录的案例中,多是因为考生提交了虚假材料或者材料不全,一些考生在报名阶段,为了图方便或者为了能顺利通过报名,填写了一些虚假信息,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最后的录用。”
李曼卿说,在报名阶段,考生应该深入了解公务员招录的相关政策以及用人单位的有关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个人信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