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6日电 题:打开中国“新”经济“密码”
新华社记者
从飞驰穿梭的高速铁路到人工智能的制造工厂;从挥舞指尖的移动支付到“扫码就走”的共享出行……中国创新不断涌动,为世界增添亮色。国际机构认为,中国“新”经济加速世界转型,赋予全球更多信心,纷纷上调对中国增长预期。
为何中国“新”经济如此澎湃?中国创新缘何引领世界?凝结新认识、探寻新方法、形成新实践,中国“新”经济密码正在被打开。
抓住“换道超车”新机遇
曾以世界工厂闻名的中国,正用科技勾勒着新的“时代名片”。
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无人超市”在杭州、上海等地相继开启,中国零售业第一次离开了“人”,却变得更加“善解人意”。
扫码进店,自动买单,物联网让每个商品、每张货架、每个人“数字化”,实现精准“对话”,带来新服务,激活新制造,创造新供给。
改变的不只是零售业。工业互联网的注入赋予“中国制造”新的“招牌”;共享经济的兴起盘活社会闲置资源……创新犹如一个个火种,传递到各行各业,擦出美丽的火花。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近50倍,分享经济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被创新赋能的中国经济重新找到了全球发展中的坐标,世界也重新定位了经济版图中的崭新中国。
中国并非互联网等技术的“诞生地”,和西方发达国家比,中国在前沿科技研发方面起步并不早,为何能“换道超车”?看清发展形势,抓住变革机遇,是中国“新”经济崛起的密码。
观国际——
全球经济仍处在大调整、大变局之中,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应运而生,让各国拥有了同台竞技的机会,全球经济竞争力版图正在重塑。
看国内——
我国所处的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正是产业结构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市场出清、产业升级“重要窗口期”。13亿多中国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庞大生产能力、消费能力,在遭遇“痛点”“难点”后,产生强烈的脱困动力,呼唤更多供给侧的创新。
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相遇”,让中国经济迎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创新提供了抵御风险的缓冲带、搏击前沿的动力源和验证应用的“试验田”。
“中国‘新’经济的成功更像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技术,但对环境的研判、快速反应能力和对其他领域的渗透融合、应用创新却是卓越的。”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认为。
解好供给需求新方程
改变世界的是问题,而非答案。抓住供给和需求两个主要“矛盾”,中国“新”经济摸索出一套新的方法论。
在巨大出行需求与趋于饱和的车辆供给之间,共享汽车找到了平衡点。共享汽车平台途歌的创始人王利峰说,途歌将社会闲置的号牌整合利用,配上奔驰、宝马等车型,不仅缓解用车难,也让出行变得更时尚。目前,途歌在北京投放达2000台,利用大数据接力用车、拼车,提高出行效率,减缓交通压力。
没有一味增加供给,却解决了需求难题。这个在经济学中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因共享经济变成现实。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让供给和需求有效衔接。新阶段,需求出现了新升级。产业结构要跟上来,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要加快发展,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要加快出清。抓住供给和需求,企业、行业、政府思路正在扭转。
——创新活力正在释放。
在广东,今年上半年民间工业技改投资达到1366亿元,同比增长36.7%;在江苏,大部分民间投向制造业的资金用于技术改造……一系列“独角兽”企业诞生,抢占发展先机和话语权。
——发展“路径单一”加速破解。
共享单车带火制造企业、工业互联网激活个性定制……创新加速“跨界”融合,释放产业整合和升华主业的“红利”;从深圳的无人机到武汉的“光谷”,从沈阳的机器人到无锡的物联网,区域经济正摆脱传统羁绊。
——企业“国际范”华丽绽放。
在海外设立科技基金和孵化器、成立国际创新总部……2017年,中国企业全球布局亮点频现。以移动支付为例,蚂蚁金服已可以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服务,在海外有超过4000万的用户。
“从市场着眼,更主动抓创新抢机遇,更加突出均衡发展和长远的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逐渐形成的‘方法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说。
共建“鼓励创新”新环境
“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与“鼓励创新”的环境密不可分。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工作。
创新带来思想转变,创业者迎来追逐梦想的“黄金时代”。
亨通集团执行总裁钱建林直言,明显感觉政府对新技术、新业态越来越重视,小型微型创新企业也能受邀参加重大会议,“这在过去不可想象”。
“新事物格外需要用新的态度去面对。”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说,作为创业者,她赶上了好时候。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印发,新经济、分享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鼓励创新政策密集推出,大量人才回流中国;着力推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不断推进的“放管服”改革与“互联网+”、“双创”等融合发力,催生了大量创新主体,拓展了发展空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不久前联合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前“25强”的中等收入国家。
我们往前走,别人也在进步。放眼未来,中国“新”经济壮大,还有许多事要做。
“要增加创新成功率。”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既要保持理性,做到风险可控,也要打开思路,探索既有“安全阀”和“红线”、又具包容精神的监管机制,加速创新在各领域融合推进。
当然,还要有更加开放的视野和眼光。“提高参与全球经济、金融、贸易规则制定的实力,在更广泛的市场实现共享发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王军说。(记者张辛欣、姜琳、王攀、郭宇靖)
-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苏格: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领航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理上网来·喜迎十九大】贾康:中国如何争取到未来十几年的中高速发展?
- 中国安全吗?外国网友清一色地回答:当然了!
-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积极角色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