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改革·印记 | 石磙上的青苔,是改革的印痕
2017年10月06日 21:19:10 来源:e观沧海

  小雨淅淅沥沥,直把思绪带回到儿时年代。打开桌子上泛黄的相册,一张张老照片诉说着一个个老故事。无意间翻到了一张“石磙”的照片,更是感慨万千,诸多滋味涌上心头。

  “石磙石磙圆溜溜,打罢小麦打黄豆。”“石磙”是打场用的工具,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农村很是普遍。“石磙”一般约有90公分长,大概有三百多斤重。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这些石磙都会大显身手。甚至于那些年如果听不到“吱呀吱吱呀”的石磙叫声,乡亲们在心里就会不由地发慌。

  对农民来说,石磙可是不可或缺的装备。往往一个场子有好几个石磙,几家人轮着共用一个。当然,这个“宝贝疙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管风吹雨淋,都不用搬回家。就算是有人来偷,太重了也偷不走。有些人还能够用石磙上场的迟早,以及磙声叫响的时间长短,来衡量一年收成如何。

  那个时候的农村生活,的确是辛苦。还记得很清楚,有一次麦子刚碾完,在院子里晒着,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当时父母都在城里干活,上小学的我跟老师请了假,飞快地跑回了家。所幸小学离家里不远,回到家里把小麦转移到了走廊上,浑身已经湿透了。

  待到上初中时,石磙就慢慢下岗了。打麦机出现了,但这个时候排队又是一个难题,经常有人们为了排队打麦而吵架。每天放学后,都能听到打麦机的轰鸣声。常常晚上上完自习回到家,父亲还在场子里面等着打麦。虽然很辛苦,常常要到凌晨才轮得到,但比石磙碾麦好多了。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打麦也一天比一天简单。待到大学毕业后,家里打麦机也不见了,收割机和脱粒机慢慢地多了起来。再也不用拿着镰刀割麦子了,也不用推着石磙碾麦子了。节省了体力,还省去了很多麻烦,乡亲们业余时间也更多了。这个时候,原先的场子,都变成了广场舞的集聚地。麦子熟了的时候,联合收割机开到田里,收割、脱粒、吐秸、装袋,一条龙完成了作业。其实,也不仅仅是石磙的变迁。近年来,神州飞天创造“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中国深度”,高铁奔腾缔造“中国广度”。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产品越来越风靡世界。从农田上空撒种子、喷农药的无人机到餐厅中“萌萌哒”的机器人服务员,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那些见证了几代农民生活的石磙,或竖立荒郊,任凭风吹雨打,或隐没于乱草,爬满青苔,但作为改革发展的见证,这些石磙也将永远定格于历史的长河中。

标签:石磙;打麦;无人机;机器人服务员;见证 责任编辑:汪江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