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评:“番茄炒蛋”反映“我的妈呀!”集体潜意识
2017年11月06日 09:11: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李智勇

  如果您把“番茄炒蛋”当成一个隐喻,比喻的是人生突如其来的难,再来看这片子呢?

  一则番茄炒蛋的广告片,看下了我的泪来。

  儿子在美国,想招待朋友,做道中国菜吧,可是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不会。一着急想到了妈妈,老妈用语音说不明白,直接到厨房拍了个演示视频。按说这也没有啥,片子结尾时候交代:儿子忘了时差,妈妈是凌晨4点多爬起来炒的鸡蛋。

  为什么我会掉泪?因为片中妈妈的做法,太典型了。我前一阵儿体检出胃有点不好,不小心发到朋友圈,两秒都不到,我妈的语音马上就发过来了:“我上北京给你做一阵儿饭去!”跟片里的做法如出一辙。

  母子连心,不分昼夜。妈妈遇上事孩子大大咧咧的或有之,孩子遇上事妈妈不往心里去的,在我近40年的人生经历中,几乎没见过。

  网上有大量的批评,说这母亲太娇惯孩子,弄不清各自的边界;这孩子连炒鸡蛋都不会,这是教育的失败;不会炒你不会百度吗?深夜折腾父母,妈宝男……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如果您把“番茄炒蛋”当成一个隐喻,比喻人生突如其来的难,再来看这片子呢?

  你会炒鸡蛋,你连佛跳墙都会做,但你没有遇到无法克服的危机、无处抓挠的时候吗?西方人突然遇上事儿了,脱口而出:“我的上帝!”中国人张嘴就是“我的妈呀!”这不是不够独立,这是一种深层心理结构、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集体潜意识。

  我并不是说,有危机,让妈解决。你不是婴儿,妈妈不是保姆,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命题和责任,互相代替不了;更何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妈妈未必有孩子懂得多、能力强,真按妈妈指的道走,对孩子的发展未必有利。然而,奋斗时,我们往往需要慰藉,需要情感底座。“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医学铭言这里照样适用。妈妈想对孩子好的心,更是不该指责。

  我认识一位京剧名家,得了恶疾,他的狗也得了。他把好药给狗吃,自己吃普通的。问其故,他说,这狗是母亲留下来的。它走了,母亲在世间的痕迹就没了。

  火车就要开了,朱自清的父亲费了大劲、爬上爬下去买橘子。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这种做法看似很笨拙:孩子准渴吗?他不能自己买去吗?——然而,这就是爱啊。

  (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06日 23版)

标签:番茄炒蛋;家庭教育;父母;子女 责任编辑:沈正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