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趣,人们谈起科学教育,尤其是那些备受推崇的科学教育形式,似乎总离不开“玩”,美其名曰“寓教于乐”。这其中“玩”得最为极致的,恐怕要属电子游戏。比如《红色警戒》,一款80后90后都不会陌生的即时战略游戏,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这款游戏可能光顾过几乎每个小学生家中的电脑,火爆程度堪比今天的《王者荣耀》。
不过相比于后者,老游戏的营养含量似乎更高。以其中一些超级武器为例,尤里国的“基因突变器”“心灵控制塔”,至今也只能在科幻小说里才能看到,这些颇具想象力的武器设计,的确激发不少人开始留意、观察甚至跟踪研究现实中日新月异的武器科技。
最近,在听了一场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未来军事优势”的赛创论坛研讨会后,我就生出一种想法,即正在经历第三次浪潮的人工智能,如果加持了“逐步带人类飞向火星的航天科技”,或许就能实现《红色警戒》里“尤里的复仇”?
这并非痴人说梦。这个研讨会上,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发展研究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谭立忠便谈及人工智能、脑科学技术在航天科技和军事领域诸多应用的可能性:未来可通过大脑直接控制机器人出舱活动,无需用手即可实现对舱内装置和设备直接控制,甚至控制月球表面探测车开展探测活动。
这些是脑科学技术在空间领域的应用展望:至于军事领域的,也很值得期待,比如改善神经精神损伤的军人救治情况,催生新型脑控武器和智能化装备,等等。当然这些听上去还比较遥远,谭立忠也说这些是脑科技应用里“最遥远的一步”——“控脑”。
细究起来,脑科技有三个方面的应用展望,一是“仿脑”,即借鉴人脑机能,开发全新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更加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二是“脑控”,即由意识直接控制外界物体或设备,减少或替代肢体操作,从而提高操作人员操控外部设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三是“控脑”,即利用技术手段,将控制信号直接输入大脑,对人神经活动与思维能力进行干扰甚至控制的过程。
这其中应用较多的要属“仿脑”。比如,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通过模拟人脑思考过程,开发出的量子神经元计算机芯片,可推动大规模运算技术的发展;再比如美国大力发展人形智能机器人,印度通过认知、人机互动等技术来发展高级智能机器人系统,等等。
至于“脑控”,也有一定的应用。比如德国科研人员开发专用脑机接口装置,控制飞机模拟器模拟飞行,英国科学家开发能够控制飞船模拟飞行的专用脑机接口装置。
当然,最让人兴奋的,还是那些用于控制战场的武器。
比如,2012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在2013年的预算报告中披露一项名为“阿凡达”的尖端军事科研项目,旨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探索扩展人类机能,获取神经代码进行整合,以控制进攻性武器和系统。该项目要求集合各学科的人员,实现通过大脑活动进行人类互动并直接控制机器的目标。
不过有关“控脑”的应用目前还比较少,最成功的也不过是人工耳蜗应用——通过将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利用植入脑内的电极系统,直接使“听神经”兴奋,并以此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这种技术已从实验研究进入临床应用。
尽管如此,很多人对这个能“催生新型脑控武器和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前景仍很看好。
最后再说回人工智能。
本文反复提及的脑科技,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人工智能”。2017年,这个词反复被提及,并写入了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那么,当人工智能遇上航天科技,能否创造出更大的惊喜?在这次研讨会上,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所长席青给出一种说法,很值得回味——
科技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与推动创新的核心内驱,在科技呈现爆发性增长的时代,“应用层面”也呈现着扩张化的显现。军事领域作为融汇高新技术的前沿领域,科技创新的不断迭代,所产生的巨大效能将进一步推进新型军事格局的转变。
- 这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 中国能否引领未来?
- 15个部委合力 首批4家国家创新平台确立——聚焦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 走近“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会“碾压”人类吗?
- Get“模型设计”新技能:AI能操控自己的进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