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洞察时代变化,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扶贫工作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因为技术门槛低、用工量大,高耗能产业一直是解决农民转移就业的主要产业。西部是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也是能源富集地区,高耗能企业密集,因此在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高耗能产业一度成为扶贫就业的“黄金产业”,化工、冶炼、建材等行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一些移民新村甚至就建在工厂附近,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10年来,我国西部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大量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关停并转,在产业结构得以调整、环境污染得以遏制的同时,也造成不少农民工下岗,其中当然包括部分贫困人口。在西部贫困地区,劳务产业被称为“铁杆庄稼”,务工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60%左右。务工收入减少给贫困地区带来了阵痛,如何发展接续产业从而继续提高农民收入成为各地脱贫攻坚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随着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扶贫理念和方法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产业更多向生态环保的二三产业集中,这既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给习惯种田的他们,特别是“4050”人员带来转型发展的严峻挑战。宁夏原隆村通过配套产业融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好地兼顾了不同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着眼当前脱贫,又放眼长远发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洞察时代之变,转换思维方式,顺应时代要求,抛弃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与时俱进,主动创新扶贫工作方法,更加稳妥有效地推进扶贫工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