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欢快大头佛逆袭当“主角” 两个少年积极传递正能量
2018年02月28日 18:11:48 来源:大洋网

  大头佛当起“情景剧”主角。

  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大头佛表演,小学徒在一旁休息。

  大头佛是广东众多70后、80后童年的集体回忆。过去每逢农历新年,在广东的一些街头巷尾总能看到醒狮和大头佛的身影,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欢乐。时过境迁,正当大头佛逐渐消失在大多数市民的视野时,在佛山南海九江,有两兄弟默默担起了大头佛非遗项目的大旗,他们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同时,还创新了“情景剧”,将大头佛从以往的“配角”变成了“主角”,让这项传统文化烙上时代的印记。在这个农历新年,那个笑容可掬、肚大如箩、醉酒逗狮的大头佛,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三代人拯救市级非遗

  佛山南海九江镇植槐里,振兴武馆就藏身于一栋不起眼的旧民房二楼。该馆自1956年建馆以来,就以周家拳为武术根基,并传授传统醒狮和“大头佛”技艺。

  2009年2月,“大头佛”被列入南海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3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振兴武馆从此也多了一重身份——九江大头佛传习所。“大头佛”的非遗技艺,在此得以发扬和传承。

  据了解,“大头佛”表演始于清末,相传最早的创始人是“广东狮王”冯更长,而周家大头佛则是周家祖师爷周彪拜学冯更长高徒伍凡所得。后来,大头佛的套路一度失传,身处澳大利亚的周家拳宗师邓炽棠在2006年回乡探亲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于是召集邓波棠、曾根一起回忆整理有关资料,将面临失传的大头佛四个套路整理完毕,并传授给徒弟关辉洪。

  现任的振兴武馆副馆长潘永生就师承关辉洪。潘永生说,大头佛看上去动作滑稽顽皮、指东望西,但在身形、手法上动作分明,有功夫底子,四平马、吊马、麒麟步、丁字步等步法不停转换。要学大头佛,要先从习武开始,不然就徒有形而难有神。

  李应伦与李应基兄弟拜关辉洪为师,兄弟俩每年要参加约50场大头佛演出。由于佛山大头佛项目的三位市级非遗传承人——邓波棠、邓炽棠、关辉洪均年事已高,作为“生力军”的李氏两兄弟,实际上已经担起传承大头佛技艺的重任。

  目前南海区级非遗传承人正好有空缺,兄弟俩已经提交申请材料。

  “新生代”担大旗

  李应伦与李应基在振兴武馆习武有12年了,哥哥李应伦出生于1986年,弟弟则比他小五岁。“一开始每周五、六两个晚上,我们都要接受近3个小时的训练,扎马步就得一个小时。”李应基回忆说,从学武开始,他们一步步接触到了醒狮、大头佛这些传统技艺。

  随着基本功日渐扎实,从2006年起,李应基、李应伦开始独立舞狮。2009年,关辉洪将大头佛技艺传授给兄弟俩。李应伦介绍,大头佛的动作看似简单,但都要以武术为基础,比如在保持眼望正前方的同时,肚子要往前挺、背部往后倾,身体几乎失去平衡,因此对表演者的功力和体能都是一种挑战。

  “刚开始师傅让我学大头佛的时候,我是很犹豫的,毕竟大头佛是一个丑角。”李应伦说,带着这种情绪,他2012年第一次在九江公开表演后,都不太愿意摘下头套露面,场面很尴尬。直到在广州的一次演出后,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他摘下头套后发现并非师兄弟为自己“造势”。那一刻,他感受到了观众对他的肯定,由此爱上了大头佛。

  如今,武馆大概有80名学员,不过李氏兄弟不会向他们都传授大头佛技艺。“学大头佛,必须要有兴趣、不害羞、不怕痛,不然教了也是白教。”李应伦说,今年15岁的陈俊轩就是“不怕痛”的学员。当了4年“大头佛”,俊轩已经去省内多地演出。他喜欢大头佛的轻松、搞笑,能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李氏兄弟希望可以集各家所长,让大头佛发扬光大。“比如粤西地区的大头佛形象更为丰富,有些还以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为蓝本,我们希望可以将各家所长融为一体。”

  大头佛在“舞台剧”反客为主

  李应伦说,传统的大头佛表演有四个套路,分别为起居、锄耕、拜四门、瑞佛采灵芝,整套表演下来需要三四十分钟,而且大多只有大头佛一个在唱“独角戏”。除了时间长外,节奏慢、内容相对单调、对演出者的要求高,观众理解起来也不容易。

  2013年,他们受邀到佛山祖庙举行的佛山秋色大舞台上做非遗项目展示,而主办方要求他们将表演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为此,两兄弟突发奇想,将10分钟的剧情融入到套路中,并且将醒狮也带入到“情景剧”里,让大头佛当“主角”,醒狮当“配角”。长期以来,大头佛总是当醒狮的配角,这次尝试可谓颠倒了传统观念,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后来连续收到了多个文化团体的邀请,根据邀请方的要求,他们又将剧情缩减到5分钟,并且加大了互动环节的比例。在不断的表演中,他们已经创造了七八个“剧本”,常用的是《团结》和《误会》。《团结》讲述此前三个大头佛各自为战,都败给了狮子,后来团结起来一起和狮子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的故事;《误会》则讲述大头佛将狮子打伤后,又用自己辛苦采来的灵芝将狮子救活的故事。

  “我们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希望让大头佛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感,让表演可以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李应伦表示,虽然大头佛不能说话,却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传达内容,观众可以从剧情中了解到互助互爱、团结等信息。

  大头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相比哥哥,李应基更多时候处于“幕后”。这位90后对于表演大头佛有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每个大头佛都有自己的生命。李应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大头佛也是如此。”

  走进振兴武馆二楼,一排排白色的大头佛半成品有序地罗列在一旁。原来,为了表现出大头佛有功夫底子的形象,有广告设计经验的李应基自行设计了大头佛头套。“在外面买的大头佛头套没有我们想要的样式,自己设计的大头佛头套则更能在细节处把握其中的神韵。”

  大头佛最传神、最能传达情感的位置莫过于眼睛和眉毛。“乍一看,大头佛都是乐呵呵的,但通过眼睛和眉毛,能够精准地体现大头佛‘乐’的不同程度上。”为了让大头佛的神情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他还尝试了用陶瓷和石膏制作头套,这也是对传统纸质头套的一种革新。

  如何让大头佛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除了教授小朋友表演大头佛,李应基还开设了手绘大头佛课程,让小朋友参与到大头佛头套的绘制过程中。李应基还计划以贴纸等形式让小朋友DIY心中的大头佛形象。

  在李应基看来,传统文化应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大头佛艺术而言,“不变”的应是它给一代代观众带来的欢乐记忆,这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变”的应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魅力所在。

标签:大头佛;创新;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洪慧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