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放学过早: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三点半”问题怎么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孙庆玲 记者 李超
下午3点半,放学时间未到,家长已匆匆分赴各小学门口等待接送,学生纷纷涌出课堂辗转于托管班、培训班……这一情景被称为“3点半”现象。
如何破解过早放学引发的种种难题,给学生减负,给家长松绑,同时给教师添动力?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讨论的热点之一。
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放学过早这一问题其实由来已久。
据了解,1990年6月4日,国家教委发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于是,小学生在校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逐渐成为学校的“常规”。
但这一“减负”福利,也渐渐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接送孩子便成了河北家长姜雯(化名)的一大难题。作为双职工家庭,姜雯最初只能每天下午3点半偷偷溜出单位赶去学校接上二年级的孩子,然后把孩子带到单位。“但这样影响不太好,既影响同事工作,也影响自己工作。”现在,姜雯则把在老家的婆婆接到了家里,负责孩子的接送。
尤其让北京妈妈马阳(化名)担心的是,很多校外托管、培训机构收费高但并不靠谱,“因为班上都是混托,不同孩子在一起矛盾多,而且托管班教师的水平没学校教师好,有时会给孩子一些误导,不放心。”
究其原因,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校长马恒燕认为,“3点半”现象既是家长工作与学生在校学习的作息规律有冲突造成的,也与很多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关。 “下午提前放学,学生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由于没有家长的陪伴,要么被交给校外托管机构,要么由爷爷奶奶照看,也滋生了很多社会问题,会引发社会办学机构乱收费、恶性竞争等情况,会造成老年人无法安享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让家长无法安心工作,让孩子安全无法保证、课外负担陡增等,这是关乎人民幸福的大问题。”
“3点半之前,是孩子在校学习时间,责任在学校;3点半之后,是孩子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在家长。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接孩子,造成了很大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此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的“部长通道”上接受采访时表示,“3点半”现象成为年轻父母和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难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
“校后托管”考验教师
事实上,多地早已开始行动来破解这一难题。
比如为解决“3点半”问题,南京于去年率先实行“弹性离校”制度,即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做出安排进行托管。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说,最近一南京媒体对1万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对这一制度的赞同率达98.8%,现在还有其他几个城市都在调研酝酿实施这一制度。
上海规定中小学校“校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下午3点半到5点,对参与这项服务的教师在效益工资方面给予倾斜;北京规定下午3点到5点期间是“校后服务”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900元;广西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的路子。
陈宝生介绍,目前已有25个省份制定了符合各省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1年多的实践,已经摸索出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法。接下来,教育部门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并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3点半”难题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比如放学后,教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下午3点半到5点托管孩子,教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这也是北京某小学教师郭银(化名)所关注的。据郭银介绍,其所在学校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但约90%以上的学生并没离开学校,而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后1小时”课堂,包括魔术、冰球、机器人、舞蹈等内容,“这些都算是兴趣班,学生自愿参加,无需交任何费用。当然,教师放学后就要来带兴趣班,完全是‘义务劳动’,不算工时,无任何补偿,有些年轻教师为了增加资历愿意来上课,但有些有家室的教师不愿意来上课。”
据了解,部分学校为解决学生托管问题,引入外聘教师、培训机构来上兴趣班的课。郭银所在的学校也曾如此,“但第三方流动性大而且教学质量不如本校教师,为了学校、学生的长远利益,本校的教师有的还是愿意来上课,而这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郭银说。
破题需多方合力
如何破解过早放学引发的种种难题?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来完成,不能把所有包袱甩给学校。
不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建议,有能力的学校可以尽量组织校内托管,“但这需要齐全的配套,比如师资。教师是教育的‘最后1公里’,我们既要鼓励有兴趣有意愿的教师去带兴趣班,同时也要在工资上给予倾斜,因为校内托管肯定会占用教师其他工作时间,加重教师的负担和任务。”
马恒燕认为,没有校内托管条件的,如果家长能提供陪伴的话,“还是鼓励把孩子接回家去,家庭比较近的还可以让同龄孩子结伴活动。亲情,友情,是填补‘3点半’空档的最好选择。”
“很多培训班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考试竞争引发家长们的过度焦虑,很多家长把学业成绩优势归因于各种补习与训练,他们以过高的期望、让学生参加各种辅导班、购买大量教辅资料等方式,不惜代价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认为,部分教育培训机构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利用设置灵活、授课多样、宣传广泛,误导并加剧了这种盲目报班的冲动。
因此,戴立益建议推行负面清单,让民非教育培训机构走向规范有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合力统整,就民非教育培训机构设置、举办者和办学者的从业资格、自由教师身份认定与从教资格考核、盈利收入与有关租借场地的公司分配取利等内容建立负面清单,从源头上遏制和堵住乱办班和乱办学的问题。
“应聚集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以孩子为中心,着眼于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马恒燕认为,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根据各地各校情况因地制宜地通过学校、社区、教育机构共同制定方案,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