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4月7日电(记者 刘金辉)每年清明节前后,是葬礼设计师宋昭宇和他的女朋友小潘最忙的日子,他们每天都要组织多场祭祀活动或葬礼。他说,他们的工作不是让葬礼更悲伤,而是让“告别”变得美丽,让生者更坚强。
1991年出生的宋昭宇2012年大学毕业后,入职河南福寿园墓园,学习平面设计的他当了一名葬礼设计师,一干就是6年,当初入职时的忐忑早已褪去。
“我们的工作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生命服务师’,就是为逝者做最后一次服务。所以设计每一场葬礼前,都要详细了解逝者生前的很多事情,包括喜欢什么颜色、音乐、食物啥的,有没有什么遗愿,家人有什么想法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贴近逝者及其家人意愿的葬礼。”宋昭宇说。
让宋昭宇印象最深刻的是瑞士老人汉斯的葬礼。这是一段跨国友谊。孤寡老人汉斯与郑州人宋扬在英国的一次邂逅,结下了一段长达15年的友谊。宋扬回国后,把汉斯老人接到了郑州,照顾他直到2013年12月份去世。
为表现这段15年的忘年交,宋昭宇和同事们为汉斯的葬礼设计的主题为“漂洋过海的承诺”,他们设计了一块照片墙,上面记录了宋扬与汉斯相识的点点滴滴。因为汉斯很喜欢萨克斯,他们专门请了一个萨克斯手,全程吹奏。整个葬礼按照西方的风格设计。
“当天来现场参加葬礼的人都很感动,宋扬也很满意。”宋昭宇说,“设计葬礼要不断创新,整个墓园也要不断增加人文气息。”
近两年,河南福寿园墓园内举办了雕塑展以增加人文气息。他们还举办了一届“家信家规”展,除了展示一些名人家信和名家家训外,还有许多普通人写给逝去家人的信,而且他们还在不断地征集家信,准备一直搞下去。
“我觉得来祭拜的人们看了这些信件,会很受启发,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人的生理生命结束了,但他的精神生命还在延续。有一个小朋友的墓志铭让我很感动,那是他妈妈写的‘儿子,这就是我们的家’,许多人把墓园看成是逝者的家。”宋昭宇说,“我们要把家文化传承下去,把墓园做成像家的样子,让墓园更有人文情怀。”
当了6年的葬礼设计师,宋昭宇和同事们设计了近千场葬礼和祭祀活动,几乎每天都在感受生离死别。宋昭宇也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俭办身后事,行孝趁现在。
“现在我至少每两天给父母打个电话,一有空就回家看看二老,我觉得人生路有时很无常,唯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现在好好孝敬父母将来才不会后悔。”老家在安阳林州的宋昭宇说。
这些年的经历也让宋昭宇成了中国人殡葬观念改变的见证者。清明节假期这几日,宋昭宇做得最多的就是在墓园门口做“禁鞭炮、禁烧纸”的工作,除了宣传标语外,他会拿着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免费和扫墓的人换鞭炮或烧纸。
“现在大家的环保观念增强了许多,清明节期间几乎没有放鞭炮的。去年大年初三那一天,几百人来这里祭拜,我们也就换回来30挂鞭炮,当天没有人放鞭炮。但烧纸目前还有,我们也在尽力劝导,这个观念还得慢慢转变。”宋昭宇说。
此外,选择公益树葬的人也在增多。“福寿园每年都举办公益树葬活动,我刚来的时候每年约有20多例树葬,今年增加到90多例。”宋昭宇说。
据河南省郑州市殡葬管理处的数据,自2008年郑州市首次举行公益树葬活动以来,11年来共有1400余位逝者的骨灰伴随绿树,融入自然。
“对于这个职业,会有一些人介意,我和我女朋友都是葬礼设计师,所以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宋昭宇说,“平常我们就在墓园里转转,说些悄悄话,别人可能会觉得瘆得慌,但我们觉得就像在公园里约会一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