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汶川地震十年: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18年05月11日 22:26:2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陈曦 朱虹 王波

  一阵鞭炮声响起,北川县石椅羌寨70岁的羌族文化传承人母广元给客人献上羌红和进寨酒,悠扬的羌族山歌伴随着祝福声和欢呼声,萦绕在青山绿树间。同一时间,在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成片的果林里,村民们正在忙碌;在青川县板桥乡上马坊村,一间烘烤房内,几名妇女正一边小声聊天,一边选摘着已经烘干的羊肚菌……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年,昔日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新城镇拔地而起,新生活有序起步。当年极重灾区的乡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对标总书记提出的要求和方向,走过地震十年的汶川、北川、青川等四川极重灾区,正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培育致富产业 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灾后重建早就让我们住上好房子了,现在日子也好过很多。”曾中贵有些害羞地憨笑着。

  曾中贵,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上马坊村村民,一家4口人,夫妻俩都有残疾,2个孩子在上学,是板桥乡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去年已经顺利脱贫。

  广元市青川县板桥乡红旗现代农业园。(记者陈曦 摄)

  “要让贫困户脱贫,必须解决产业问题。”板桥乡党委副书记何杰告诉记者,地震对口援建结束后,浙江省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进一步助推青川县可持续发展。位于板桥乡的红旗现代农业园,就是浙江长效帮扶项目之一。农业园占地3270亩,主要种植段木黑木耳和黄茶。

  走进园区,只见一行行木桩呈人字形交叉立在旱地里,木桩上已长满黑木耳,乌压压一大片。

  何杰说,当地很多贫困户都住在高山上,居住分散,无法发展产业。于是,乡上就以“三资”(资源、资金、资产)入股的方式,让这些分散的农民集中参与山下园区的经营发展。这些农民的资金和资产有限,资源却很丰富——漫山遍野的青杠树,是种植黑木耳的极佳木材。

  除了政府一次性发给每户2000-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农民可以按每1.2米一根的青杠段木折价2.5-2.7元入股园区。园区根据经营情况,按入股股本的15%-30%分红,去年已经分了2次。

  曾中贵掰着手指算了算自家的收入,除了入股食用菌合作社和蜂业合作社的4000元每年都有固定分红,在园区打扫卫生每月有400元,摘木耳、钉菌棒、除草等每月约有1000元,一家4口每人每月还有220元低保。

  “全乡341名贫困人口今年将全部脱贫。”何杰说,农业园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也让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板桥乡的道路修好了,文化墙、雕塑、凉亭等一应俱全,为走农旅结合的路子打下了基础。

  在恢复重建过程中,按照“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四川灾区各级党政部门坚持重建与脱贫同步推进,综合考虑灾区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抢抓恢复重建带来的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支撑,为灾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图为正在北川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朱虹 摄)

  “不用外出务工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好老人和孩子,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大水村村民唐艳的一句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地震后,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大水村将生态有机茶叶生产和传统羌茶制作工艺恢复作为发展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点。2010年,该村正式注册成立了“北川振兴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由最初的3户发展到102户,社员400余人,同时带动了周边4个村、668户茶农投身茶产业,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

  “现在只剩7户在脱贫,这都是羌茶带来的变化。”合作社负责人吴红说,眼下的主要工作是对茶农加强手工采茶制茶的技能培训。她希望把愿意学手工茶制作的乡亲带动起来,共同把北川的手工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羌茶香”。

  清明前后,正是曲山镇采茶的好时节。农户们将采摘的茶叶按市场价卖给茶叶公司或合作社,公司或合作社再请专业师傅制作成香气十足的羌茶,远销各地。羌茶产业,正带着当地百姓走向更好的生活。

标签:汶川 责任编辑:金林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