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交汇阶段,能否把握住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机遇,加快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赶超和跃升,将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为此,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不断健全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强国。
提升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力,发挥制度优势攻克科技难关。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连用十个“坚持”、六个“着力”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地位不断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可以说,在科技创新的追赶阶段,我国以较快速度实现了科技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处于更为系统、更为复杂、更为艰巨的科技创新发展阶段,这既是全球科技竞争顶端位置,也是我国科技能力跃升的关键阶段。面对如此浩大的科技创新工程和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需要不断提升党对科技创新的领导力,坚定贯彻科技兴国的战略布局,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安全保障能力,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明确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围绕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环节集中攻关;另一方面,要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解放束缚、破除门槛,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坚定独立自主科技创新道路,增强科技创新的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谈不上真正的科技强国。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往往可以通过模仿制造、引进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创新等多种学习方式获得经验积累,强化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塑造渐进式的能力赶超方式。可以说,学习赶超的方式对于我国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当我国开始向创新强国的道路迈进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掣肘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迫切问题。在自主创新道路的面前,很多国家望而却步或是半途中断,这不仅有赖于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也需要整个国家创新群体具有更强的战略定力和勇气。要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不仅要对既有研究的内在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理论源头补齐短板,也需要紧盯前沿战略研究和应用研究,抓住时间窗口,尽量缩短科技竞争差距,争取形成起跑线优势。
加快健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活力。“要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引导,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加强对关系根本和全局的科学问题的研究部署。”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一项顶层性、战略性、长期性任务,需要逐步放活科技创新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高科技创新系统整体运行效力。在各类创新主体中,要突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特别是,要营造健康的企业家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家在新要素、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领域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同时,要加快建设多层次国家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围绕大科学能力建设,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结合科技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充实壮大工程应用型人才。此外,通过多种途径破除繁文缛节和标签门槛,消除非对即错观念,对科技人才和成果进行人性化评价和充分保护,让科技人才留得住、养得起,安心科研、专注科研。
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突破方向,注重国际合作和协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出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格局,新旧势力交换更替态势尚未明朗,国际间竞争合作关系变化频频。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科技基础能力的差距依然较大,核心、高端、基础科研能力亟待提升,不仅将面临内部科研攻关的问题和困难,还将面临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压制。为此,更要谨慎理性地评判全球科技发展方向,特别是要发挥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合科研作用,加强对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开展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此外,要建立开放的国际间科技合作机制,学会运用国际科技合作规则,组织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注重寻找和扩大合作伙伴与战略联盟,提升国际科技协同治理的地位与影响力。
面向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使命与方向已经明确,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地位将日益凸显,科技强国的建设目标必将行稳致远。(作者张亚豪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北京政研室主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