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民校遇到名校 在“隔离墙”背后藏着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无奈
2018年09月17日 11:17:3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 李行

  “隔离墙”:当苏州小学名校遇到民校

  苏州一所民办小学因校舍腾退被临时安置于另一家公立小学内,随后一道隔离栅栏 被建立起来,隔开了两所学校的孩子。相关方面称,这是为了便于两所学校各自独立管理, 公众认为这种人为的隔绝,涉嫌歧视,而这背后更多的是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无奈。

  站在立新小学“借用”的教学楼内,透过隔离栅栏可以看到勤惜小学的校园。为了美观,学校给这面栅栏挂满了花盆。

  9月2日下午两点,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开学的前一天。学校三楼会议室戒备森严,每层楼梯口配备一名保安。区文教委领导和五位学生家长正在这里开“勤惜小学与立新小学隔离事件”协调会。

  区文教委一位曹姓科长给大家宣读了一份通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了一遍,并向与会家长鞠躬致歉。

  事情起因于8月24日“澎湃新闻”的一篇题为《八百余名“菜小”生被安置,苏州百年名校拟校内设“隔离门”》的报道。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立新小学因房租到期未找到合适办学场地,无能力安置学生。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姑苏区文化教育委员会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立新小学的学生进行安置。在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内划出空闲的校舍场地,用于立新小学学生的教学临时安置点。 报道显示,两所学校共用一个校园,但为了便于管理,用铁栅栏等加以“隔离”,对安置过来的800名学生进行“单独管理”,并给予独立的教学和活动空间。

  很快,“隔离门”做法引起网络上关于“教育歧视”“阶层分化”的热议。  

  张怀男是几年前来苏州做玉器生意的安徽人。由于没有在苏州买房,也没有交社保,他的两个孩子只能上民办打工子弟小学。于是,他把孩子安置到离工作地方很近的立新小学。 2018年8月16日,他收到苏州市姑苏区发来的开学通知。通知显示,由于立新小学校舍租赁合同到期,学校将临时安置到5公里之外的勤惜小学。新学期将到勤惜小学报到。 他当时并没有在意。但在4天之后,类似的通知出现在勤惜小学家长的微信群里。

  刘刚的独生女儿在勤惜小学上一年级。他最初看到这条短信时认为是谣传,为此专门查了法律条文。

  在《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中,他看到,第二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未经依法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转让、出租或者改变用途;经依法批准转让、出租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处置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所得收入,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统筹用于义务教育。

  “所以我当时是不相信这个短信的真实性的,因为就在19号,学校招开了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对此事绝口不提。但有家长看到‘立新小学报到处的’牌子后,我们都很愤怒,因为当时并无主管部门领导和组织出面说明,改变勤惜小学校舍、场地的用途是经过了什么法律程序、是否有非税收入、改变后的校舍如何管理。我们作为学生家长没有任何知情权。”刘刚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一位家长说,打12345市长热线,得到的回复是“不是租房子给立新,以后不存在立新了,是合并。”

  当晚,勤惜家长微信群里有人提出罢课行动,响应者很多。随后勤惜学校的家长们采取了进一步的举动, 有家长打出了横幅,“坚决反对立新进勤惜”。文教委成立了针对此事的工作小组,分批给学生家长开协调会。

  其实,在决定将立新小学临时安置到勤惜小学的时候,文教委也与立新小学组织了研讨会,经过商议,决定建设隔离栅栏。

  “当时这个想法的初衷是便于两所学校的独立管理,也想过家长可能会有意见,但没想到意见这么大。”勤惜小学校长蒋利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一所民办小学的四次搬迁

  其实,在此之前,立新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经历了四次搬迁。

  据文教委介绍,立新小学是姑苏区辖区内的一所民办小学。2014年2月,该校搬迁至东北街15号的场地办学,租赁期到2017年6月30日止。由于校舍安全不符合要求,2017年6月出租方告知办学人决定收回房屋。2018年3月,由于办学的承租人没有腾退,出租方姑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上诉至法院。

  姑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姑苏区国资委注资,在姑苏区教育和体育局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公司负责人焦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15年之前,立新小学是跟区国资委签订的租赁合同。公司成立后,接手了包括立新小学校舍在内的多块教育用地的管理。

  她在此前立新小学与区国资委的合同里看到,“立新交了20万保证金。不能接收外区学生,2014年开始不得招收新生。因为所有交到我这边的校区,要么是没有操场的,要么是绿化容积率是不够的,要么在小街小巷里,交通存在问题。所以立新是在东北街15号过渡,已经不是办学的概念了。”焦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立新小学学生从教学楼通往操场的通道出口,新装了一道下拉门,这是为了分开管理立新、勤惜两所学校的学生:两校体育课错时上课、操场也错时使用。

  如果立新小学按合同规定,2014年停止招生,到2018年就会只剩下六年级的学生。

  当焦璐到学校检查时发现,常规只能容纳12个班级的立新小学已经扩张到了24个班。有些班级校舍是在原来校舍后边的过道搭建的彩钢板房。

  “我一看就吓一跳,不仅2014年招生,2015年也招生了,而且每班学生都超过60人。法定是55人。”焦璐说。接下来的第一步,她要求校方把彩钢板房拆掉,并加固原有校舍。校方没有做“任何加固措施”。

  此后,焦璐跟领导反映立新小学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2016年立新校舍的检测报告是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不仅是需要加固的问题,而且校园还没有活动空间。立新原来1500多个孩子,白天是不下楼的。除了上洗手间。平时不上体育课,不做操场活动。2017年6月房租到期前,我们给他发通知,不租给他了。”焦璐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立新小学校长没有找到合适的校舍,但因为有大量学生需要读书,文教委同意让其正常开学,但要求学校停止招生。

  2017年年底,姑苏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要求立新小学付房租。校方表示付租金的前提是要签订租赁合同。

  “4月份苏州启动‘331’行动计划,违章建筑全部要拆迁。市里开饭店用煤气的,全部换成电磁炉。所有群租房搭的棚都得拆掉。社会安全越来越受领导重视,我们肯定不会再跟立新小学签约。也没向他继续要房租。开始走法律程序,把房子要回来。”焦璐说。

  立新小学校长徐兵对于法院收回房子的判决并不抱怨。“立新小学多年来搬迁四次,有时候也是为了配合政府的工作。目前到这种地步,还是因为找不到合适教育用地的原因。”徐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徐兵介绍,立新小学创办于2001年,最初由两个“苏北”老乡创立。最初的校址位于虎丘景区的一家旧照相机厂。

  因为是郊区,外来人口多,所以生源还可以。但由于校园环境差,到2004年,学校搬迁到了久福里7号。此地环境很好,但因为周边已经有其他打工学校,所以一开始生源不多,只有300名学生。一个老板决定退出,另一个老板就找到了当时刚刚从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位置提前退休的徐兵。

  徐兵考察两次后认为很难盈利。但因为《民办教育促进法》于2003年颁布,国家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办学,并给予政策支持。徐兵还是答应了老乡邀请,成了立新小学的校长。 2007年,周边的打工小学因面临拆迁而停办。立新小学吸收了这个学校的生源,开始有了起色。

  2008年,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持续关注,苏州市决定颁发第一批全市70余所民办学校的办学许可证。同时,市政府准备在立新小学当时租赁的地址上建立第二十四中东校区。在政府的建议下,立新小学与位于平河路的苏锦小学合并,并在立新小学举办了第一批办学许可证的揭幕仪式。

  这是立新小学的第三次搬迁。直到2014年再次搬迁前,是立新小学形势最好的6年。 “我们一直都是主动配合政府的,从来没跟政府伸过手。包括2014年我们合同到期,这边要建勤惜小学。从这个地方搬走时,政府说你们配合,还奖励了一年房租。我们这里的设备什么也都不要了。”徐兵说。 当时,在得知需要搬迁前,2013年,徐兵找到了羊泾塘仓库,打算将其改建为学校。在投资了100多万、盖了三层校舍后得知,此地属于相城区(这里是三区交界处),相城区不同意立新小学在此建学校,拆除了校舍。

  无奈之下,区教委将立新小学安置到了东北街15号。

  据媒体报道,2015年苏州市教育局也曾发文,将审核备案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举办的合格学段即小学的学生纳入学籍管理,学生将获得全国统一的学籍号。但是,立新小学中,“2014年从无证办学的炎洋小学自发转过来的一批学生,至今没有学籍”,徐兵表示。 “我们当时也不想来东北街15号这里办学,一方面是找不到合适的教育用地,另一方面当时政府领导也说,先把孩子安置到这里上学,具体情况具体再说。没办法才来的。”徐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紧缺的城市教育“学位”

  姑苏区目前有4所打工子弟小学,都经历过搬迁。据徐兵介绍,有的在原址上盖起了商业项目,有的建成了公立学校。民办学校的用地问题一直是困扰其持续稳定办学的首要问题。 据区文教委办公室主任谢芳介绍,市政府对东北街15号的最新规划已经出来。因为周边的新建住宅越来越多,要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一个公办小学。

  “姑苏区教育资源紧缺,市领导在这边划了四五十个可以办学的地方,分了一、二、三期。据我了解,本来5年之内要完成的,但现在一期都没有完工。因为这涉及拆迁、用地性质变更等问题,所以现在建成的学校都不多。九年义务教育范畴内,公办学校用地都满足不了,是不可能拿来给民办学校的。因为建设成本也高,民办学校也承担不了。”焦璐说。

  据一篇研究苏州民办教育的论文《长三角城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研究——以江苏省S市为例》描述,“在市区动迁土地成本每亩在100万元以上,新建一所小学需要2亿元以上,新建一所中学需要3亿元以上。不断扩大的城市教育学位容纳能力给当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新建学校后的师资配置又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以D区为例,2014年新增随迁子女7000余人,按照当地公办校的编制标准进行测算,至少需要新增公办教师450名,但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指导原则,即使在财政经费允许的条件下也不能随意增加公办学校教师。如果为公办学校聘用代课教师,势必会引发新的问题。”

  “隔离墙”事件发生后,文教委除了分批跟家长沟通,还组成工作组入驻学校,现场办公。用两天时间,把学校南门建好,给立新小学学生出入使用,而原来的西门则继续给勤惜学生使用,学校操场错时使用。

  “师资为教学临时安置点独立聘用,不占用勤惜实小现有师资。这些举措是为了保证两个学校独立运行,保持相对独立性。独立管理、独立校舍、独立师资、独立学籍。”区文教委办公室主任谢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整个安置中,因为法院判决于2018年7月31日下达,区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给立新的办学者自行安置的时间。在确认办学人无力安置学生,在读学生无法正常就学后,区文教委才确定正式协助立新小学安置学生。由于时间紧迫,区文教委在进行安置的过程中,与勤惜实小家长沟通、解释工作做得不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家长们的误解和疑虑。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民办学校终止时,应当妥善安置在校学生。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终止时,审批机关应当协助学校安排学生继续就学。’立新小学学生安置工作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动服务学生的行为,临时安置点放置在勤惜实验小学也是政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积极行为,我们要为这些孩子就学负责,所以目前也只能做到这样了。”谢芳说。

  对于为什么安置到勤惜小学。谢芳表示,勤惜目前既有空闲的校舍场地,且距离原立新办学点最近,安置较为合理。勤惜实验小学,共有3栋教学楼,每栋16个标准教室,有48个教室。目前,勤惜实验小学三年级2个班,二年级4个班,一年级新生5个班,共11个班级,均位于北教学楼。区文教委同步预估了勤惜实小未来招收学生所需班级容量,故将南教学楼及周边场地划为教学临时安置点,用于安置立新小学学生。勤惜实小学生仍享有足够的教育资源。将立新小学安置点撤销后,校舍将交还给勤惜实验小学。

  做玉器生意的立新小学学生家长张怀男在工业园区买了房子,这学期就从立新转学到那边的公办学校就读。而转学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通勤距离的考量。在立新小学的家长心中,那道隔离墙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问题。相对而言,勤惜小学的家长们更执着于维系自己孩子的空间,立新小学学生们的进驻,哪怕是临时安置,哪怕有栅栏隔离,但他们仍然满是担忧。

  立新小学校长徐兵对接下来的情况无法预判,到底能否找到合适的校舍迁出也未可知,立新的学生只是预交了伙食费和部分学费,学校账上也没有什么现金流了,他觉得不太可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来办学了。“接下来的事情,就靠政府解决了,我相信政府。”徐兵说。

  如今,即便舆论汹涌,但隔离栅栏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拆除,唯一的改变,是在上面挂满了花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怀男、刘刚为化名)

  (《中国新闻周刊》2018年第35期)

标签:隔离;平衡;资源 责任编辑:丁慧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