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国内综合 正文
民间剧场每月都在亏损 父女接力23年为汉剧迷坚守
2018年10月09日 11:19:30 来源:武汉晚报

  黄鹤楼下,民间剧场每月都在亏损,每周都在坚持父女接力23年为汉剧迷坚守“乐园”

  “但只见黄叶飘飘,不住在坟台绕。哈哈哈,却原来是狐兔绕坟……”汉剧名角贾振南一段《扫松》清唱,尾音未落,台下戏迷已喝彩声四起。

  黄鹤楼汉剧阁,给戏迷、票友们提供了看戏唱戏的舞台

  4日,武汉黄鹤楼道上临街的小剧场内,20余位汉剧票友围桌而坐,或上台亮嗓、或捧茶品味。虽然这里离人潮汹涌的武昌临江大道不足百米,却用皮黄、锣鼓、胡琴织就一方令时光停驻的天地,恍若旧日。

  这就是江城汉剧迷中有名的民间剧场“黄鹤楼汉剧阁”,200平方米的剧场内舞台、乐队、化妆间俱全,来的人不仅有汉剧票友中的活跃人物,也有贾振南这样的汉剧名家,乐师也基本由专业剧团退休的人担任。花上5元茶钱,可以消磨整个下午,若有兴致也可上台清唱。

  23年前,汉剧名票文小佑建立了武昌文小佑汉剧团和这处剧场;10年前,文红卫从离世的父亲手中接过剧场继续坚守,“为汉剧迷们保留一处乐园”。

  如今,文小佑的女儿文红卫也成了汉剧票友,她坚守在剧场,为汉剧票友们做后勤服务记者何晓刚 摄

  23年前,

  他为汉剧票友建起家园

  文小佑是江城汉剧票友圈中的传奇人物。“父亲与汉剧有缘”,文红卫向记者回忆,父亲出生于1935年,学过中医、做过生意,却一生痴迷于汉剧。上世纪50年代,他常乘船过江向名角“偷师”;上世纪90年代,他经常组织票友在街头表演。一次,他与票友在长江大桥下演唱,正在兴头上却突遇风雨,众人不得不慌忙收场,很是扫兴,于是有了自建剧场的念头。

  1995年,文小佑拿出8万元养老金,在黄鹤楼道购平房一间,成为票友们聚唱的场所,三镇戏迷蜂拥而至。随后,文小佑又动员子女拿出30余万元,将平房改建为200平米的剧场“黄鹤楼汉剧阁”,又建立武昌业余汉剧团,后改名为武昌文小佑汉剧团。

  “他对汉剧是真爱好、真舍得”,80岁的票友祝贤财回忆。有了场地之后,文小佑又出资10余万元购置道具、灯光、音响,服装中有蟒有靠,“跟专业剧团比,也不差”。剧团得到票友们的鼎力支持,装服饰用的十来个大木箱、衣柜,就是票友们自己动手打制的,至今仍在使用。

  在文小佑的带领下,剧团演出质量、知名度不断提升。曾在湖北省京剧院工作的王斗也忆起,上世纪90年代,文小佑出资数万元举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汉剧大奖赛,百余票友参赛,轰动圈内;他带团走访天门、沙市、荆州,到市县剧场无偿演出,花销则是他一人承担;剧场内,各行当俱全、文武场皆备,汉剧名家名角频频光顾,程良美、胡和颜、贾振南、熊留华等都曾在剧场演出。

  10年前,她为父亲的遗愿坚守

  2008年,一位票友过世,文小佑去蔡甸探望在归途遭遇交通事故。当时车上还有另一个朋友,送到医院时,文小佑还让医生先救别人,“我感觉还好”,谁知竟因伤重去世。临终前他留下嘱咐:老屋留下供票友唱汉剧。

  文小佑有3个女儿,排行老二的文红卫接过了剧场,“如果这里关了,父亲那些老朋友就无处可去了”。剧场坚持每周四活动,国庆期间则增加1天,让票友挂衣(上台彩唱)。10年来,除了茶水费由1元、2元涨到5元,其余一律沿袭文小佑留下的规矩,茶水管够,挂衣另交5元。每次活动,茶水费只有百来元,而乐队薪酬、服装、水电等支出需要七八百元,全靠几个骨干团员自掏腰包填补。尽管每月都亏损,但文红卫觉得能够满足父亲的心愿就值得,“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一坚持就是10年”。

  10月4日正是活动日,文红卫在台下穿梭往来,添茶水、打招呼,遇到台上开唱自己喜欢的唱段,就坐下来闭目摇头、细细品味。“以前学体育,工作是做出纳”,文红卫说,她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开口唱戏,然而在这里听久了,也开始爱上汉剧、学唱起来。如今学了末角的《哭祖庙》《文昭关》等戏,感觉气血通、精神足,“大概爱戏也是遗传”。

  “喜欢汉剧,让大家聚到一起”,68岁的董梅生与文小佑相识于光明剧场的一场票友演出。去年接手文小佑汉剧团管理后,他成为剧场活动的主要出资人之一,一年投入近万元,“如果这个地方都守不住,汉剧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贾振南说,剧场不仅为戏迷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汉剧的一个窗口、一处火种,“这里离景区近,经常有游客听到声音过来看,附近小区的人也常带着孩子来玩。20多年的坚持,为汉剧扩大了影响,也培养了观众。”

  如今,汉剧票社期待春天

  汉剧曾是武汉大众娱乐的领头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期,武汉25个戏院和游艺场,汉剧就占领了20个剧场;1919年汉剧公会初建,会员登记有7000余人之众,行当齐全,名伶荟萃。汉剧的业余清唱则始于清末,一些文人雅士,每年秋季相为邀约聚会,赏菊饮酒,清唱汉剧以自娱,又名唱“围鼓”。民国年间汉剧业余爱好者纷纷成立票社,既坐唱,也挂衣,还聘请名伶教习,演出不收任何费用,票社各项支出,靠票友出资。而票社竟有“风起云涌”之势,甚至还出现一些“汉票”世家,有祖孙三代同染汉剧成癖,人称之曰“戏迷家庭”。

  时移景迁,就算是最坚定的戏迷,如今也为汉剧传承心忧。汉剧名家贾振南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内有23个汉剧剧团,很多县市都有专业团队。而现在只剩不到两个——武汉汉剧院和并入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的湖北省汉剧团。专业院团缩减,戏迷数量也随之萎缩。有统计显示,湖北省内保持活动的汉剧票友组织有八九个,人数不过三四百人。“汉剧不好唱”,贾振南认为,与通俗易上口的楚剧、黄梅戏相比,票友学汉剧难度更大,而与京剧等大剧种比,汉剧的普及、推广也需加大力度。

  “近年来,民间兴起一些汉剧演出团体,在乡镇、村头演出,如黄石出现的民营五一汉剧团。”贾振南说,这表明汉剧在民间仍然有生命力。董梅生也认为,唱响汉剧,要热闹起来、组织活动,把观众吸引到剧场来,同时扶持民间剧团走出去演出,在更广的范围内培养观众。

  文红卫则乐观地表示,现在剧场中虽是中老年人居多,不时也有华师、音乐学院的学生走进来,“只要还有人唱、有人听,汉剧的根就不会断”。

  记者冯爱华

标签:汉剧;票友;剧场;红卫;黄鹤楼;湖北省;乐园 责任编辑:金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