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0日电 以1992年首次参展德国宝马展为契机,徐工正式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开始向着心中的目标勇敢进发。但是,迈出去的每一步并非鲜花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坎坷……
退货风波
慕尼黑参展的首战告捷不意味着产品走出去自此一路坦途。尤其第一次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时,更是出现了些许波折。
90年代中期,徐工曾有两台16吨汽车起重机出口美国,这是徐工产品第一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企业上下欢欣鼓舞。但经过50多天的海上颠簸,产品到达大洋彼岸时,美国人却惊呆了——由于海水、海风的侵蚀,汽车起重机油漆严重剥落,美方人员不相信运去的是新车,当即要求退货。
徐工很早就意识到,当时的自主创新绝不等同于自己创新,而是要解放思想,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于是,徐工利用一切机会对标国际标杆,洞察国际市场需求,不断缩短与世界一线产品水平的距离。全球化不仅需要全球化的视野,更需要国际化产品的研发创新实力和对世界顶级资源深度对标学习的能力。
1989年,时任徐工集团重型机械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民第一次被派到国外。那是去德国的利勃海尔参加为期3周的起重机技术培训。
摆在王民眼前的是漆成黄色的整洁的起重机,一排排如艺术品。
那时的利勃海尔是全球最先进的起重机产出地,在它的产品达到800吨水平时,中国才能生产50吨级的产品。
关键是,那时国内企业都以“卖掉产品”为目标,“没有质量意识,也没有用户意识。”王民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徐工集团曾经出口过一批产品,下船后,客户问为什么送来二手货。
“漆掉了,生锈了,包括电镀的油缸、螺栓都锈了。”王民说,客户最终拒收。
产品走出去,首先要把产品做好。徐工展开了一场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大反思,贯彻一系列的国际标准,让产品质量管理和工艺制造能力持续提高,之后所有的主导产品都通过了欧盟CE认证、美国SAE标准和俄罗斯Gost认证,拿到了迈向国外市场的通行证。值得一提的是,徐工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中第一家获得西欧国家上牌验证的厂商,徐工的平地机甚至销往了北欧芬兰,而徐工的平地机技术最早曾从芬兰引进过,由此可见徐工产品技术质量的升级效果。
“世界舞台很大,徐工不能缺席。徐工应该牢牢把握中国工程机械在世界崛起的战略机遇,从巨量规模、全球化品牌形象、技术变革显著贡献、独特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及职业化、专业化、顶级人才队伍五大方向全力奔向世界级高度,伴随着新的成长、新的奋斗,徐工集团必将在激烈竞争中奋勇搏击成为最强者,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世人为之尊重的世界级企业。”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曾如是指出。
“用不毁”的压路机
1992年率先跨出国门参加慕尼黑宝马展之时,徐工就笃定走向世界、进军高端、服务全球的目标。因此,当1996年来到拉斯维加斯展的时候,这样的信念和一系列努力使其首次亮相就有了收获。
当时一位加拿大的工程机械租赁商来到徐工展台,看到徐工展出的压路机外观非常漂亮,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购买了。然而,让这位客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徐工的压路机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用不毁”特性:这台产于1996年的压路机历经20余年风雨沧桑,竟然一直用到了现在;除了手刹上有一个小零件出现故障之外,其他地方竟然都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都惊诧不已:“几天前,客户给我们打电话询价说想要买那个手刹上的零件,我们问遍所有的供应商,都早已停产了。20多年了,这台设备竟然一直用到了现在,并且只出现了小零件故障。”超高的产品质量和绝佳的可靠性水平充分赢得了这位客户的信赖。
“以前,这位租赁商买的都是美国主流品牌设备。但是现在,他们的设备基本上都已经看不到了,全是徐工的产品。”徐工加拿大国家经理刘鲁南说到。
被拒签的骄傲
2006年的上海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利勃海尔的高管在看到徐工集团的200吨、300吨全地面起重机后说,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对手。
2009年,向来标榜最开放的“工程机械奥林匹克”慕尼黑宝马展览会,徐工集团派出上百人的技术团队赴会参观学习,结果签证一再被延期,最后许多人被拒签。“尤其是主任设计师以上的工程师,全部被拒签。”徐工集团副总经理李锁云回忆。
2011年,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随徐州市领导去美国某企业参观。该企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对方却把他从进厂参观的名单中划掉。
“但是,我很骄傲。”王民说。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也早已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但令人遗憾的是,“中低端”、“廉价”始终是其身上撕不掉的“标签”;尽管中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但仍不被视为“制造强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制造”缺乏在高端品质、高端市场上的突破。
而在挺进“世界级”的征程中,徐工集团在心底深深明白,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受尊敬的世界级品牌,不能只在中低端市场上徘徊,更要走进发达国家和高端市场、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