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汤荣宝起了个大早,拉着自家的油菜就往批发市场赶。“我家种的宁杂1818,既能榨油,还可以摘菜苔炒着吃,口感脆,出锅不掉色,一斤能卖5块钱。”
45岁的汤荣宝是安徽当涂县的农业大户,今年家里种了700多亩油菜。3月中下旬,别人家的油菜还没开花结籽,他家已经开始卖钱,秘诀就是选对了品种,“今年一亩可以多挣两三百,明年我要多种200亩”。眼下,正是踏春赏花的好时节。金灿灿的油菜花,不仅给城里人带来浪漫和诗意,也为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江苏省农科院张洁夫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培育的油菜品种宁杂1818、宁杂1838等,每年在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推广100万亩以上,“我们在国内率先研究出非转基因抗除草剂油菜种质资源,自己的品种还没上市,就已经免费提供给长三角其他农科院,大家一起合作选育新品种。”
长三角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鱼米之乡”,如何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地域优势,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成为各地思考的新问题。日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农科院联合组建的“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在南京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将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力争加快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经济发达地区重塑“乡村”概念
乡村振兴,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无论城市经济多么发达,乡村振兴始终是绕不开的发展课题。从土地面积看,长三角的绝大多数区域还是农村,因此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既是需要思考的新问题,也是绕不开的时代使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深入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长三角各地集思广益,频出妙招,为重塑“乡村”概念寻找新时代的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源地安吉,已成为“两山”理论的样板。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乡村的价值也被充分挖掘,崇明仙桥村已成为上海乡村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要颜值更要气质”的典范之一。
江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互联网+三农”、创意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做足了文章。
在发展“互联网+三农”典范的沭阳,最火最流行的直播小视频,已成为农民电商们轻车驾熟的销售工具。泰州的现代农业、兴化的千垛菜花、泗洪的“渔光互补”、溧阳的1号公路等产业融合,热火朝天。安徽则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科技为“三农”发展赋予新动能
历史上,长三角不仅工业发达,农业农村改革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源于安徽的小岗村。上世纪80年代,长三角的农村地区又孕育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在全国农业农村发展中,起到了先锋区、示范区的作用,影响非常大。
2018年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省一市抓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政策红利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方法,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路线,浙江‘三农’是卓有成效的。” 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吴敬华说,2018年,浙江省成为国内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农民可支配收入连续34年位居全国省市区首位,农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730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也随之缩小到2.036∶1。
吴敬华告诉记者,科技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农村科技有力支撑了美丽乡村建设,如“污水共治”等;二是农业科技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有力支撑了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如浙江突破了全龄人工饲料数字化养蚕技术,改变了种桑养蚕的五千年历史;四是农业数字技术有力支撑了城乡融合发展;五是精准扶贫技术有力支撑了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们出台了《乡村振兴科技行动计划(2019—2022年)》。”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黄俊介绍说,整个计划共部署了10项重点行动计划,分别是“藏粮于技”科技保障行动、乡村产业科技振兴行动、绿色生态发展支撑行动、质量兴农技术集成行动、职业农民技能提高行动、整村推进科技示范行动、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培育行动、乡村振兴智库建设行动、乡村振兴规划引领行动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行动。
三省一市协同创新共享共赢
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去年以来,长三角各地采取多种路径、多种模式,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一年来,三省一市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细”,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那么,在立足个性、探寻特色的基础上,长三角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优势如何发挥?
去年以来,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落地、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快车道,三省一市乡村发展的联动合作已经启动。三省一市在农业科技领域如何协同创新、共享共赢,引领和支撑长三角乡村振兴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希望整合长三角区域的资源,真正解决这个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问题。因为一个区域很多农业问题是有共性的,我们这几家在服务三农、科技创新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能够取长补短,把这些技术在长三角推广。”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中懿说。
上海市农科院副院长赵志辉告诉记者,研究院这个平台将来在推动成果共享、科技创新共享、人才交流、人才资源共享,以及对新兴农民培训,包括有些科技成果的示范引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会积极参与,尤其把上海农科院的科技资源放到这个平台上来,跟其他几个省市共同分享;同时也想通过这个研究院,对上海乡村振兴在科技支撑方面获得更多的一些资源。”赵志辉说。
记者了解到,成立研究院的主要目标是整合长三角地区农业优质创新资源,协同攻关、共享发展。主要任务是围绕“三省一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共性政策和技术问题,组织开展智库建设、关键技术突破、乡村振兴规划、典型模式集成、技术支撑服务以及“一懂两爱”三农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江苏农科院作为第一年轮值单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长三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等,已初步设计了第一批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软科学项目,包括乡村产业、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科技支撑和综合五个大类。下一步,将组建研究团队,围绕这些项目开展联合攻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