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传唱千年的诗句,让敕勒川草原美景名扬天下。如今,依然是这里,从一棵绿色的小草开始,直到变成流淌不尽的牛奶,日夜不停地灌装进亿万个小盒,运送到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这座塞外青城涌现价值千亿级的产业集群,引起世界的瞩目。
156座规模化奶牛牧场、奶牛存栏34万头,全球乳企前十强伊利、蒙牛“两牛”并立,全国唯一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全国最大的牧草种质资源库,2022年乳制品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推进奶业振兴,责无旁贷,这是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共识。作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要引领中国乳企全产业链发展,发展高效节粮型畜牧业,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维护大食物安全,为国人提供更加丰富、营养健康的食物供应。
近年来,呼和浩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发展千亿级奶产业中形成“育好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的全产业链,着力破解制约乳业发展的“草源”“牛源”“奶源”问题,推动呼和浩特建设乳业核心区。
牛的种源是奶业的“芯片”,也是奶业振兴的瓶颈。近年来,呼和浩特不断加强奶牛的良种繁育工作力度,依托相关科研单位和奶牛扩繁场,加快建设高产奶牛育种核心群,力争成为国家奶牛繁育基地。
在位于和林格尔新区的赛科星公司,科研人员每天都在进行奶牛干细胞基因编辑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的研究。目前,赛科星已建成世界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年产高产奶牛性控胚胎5万枚。
如今,呼和浩特已建成4个奶牛综合生产性能测定中心、2个奶牛核心育种场和16个良种奶牛扩繁场,高标准奶牛繁育技术体系和平台已在呼和浩特落地见效,清水河奶牛核心育种场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集成要素最全的奶牛核心育种场,现有存栏奶牛2600余头,每年可培育顶级乳用种牛500头。
种好草是奶业的保障,优质牧草为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和蒙草集团,全国最大牧草种质资源库在呼和浩特建成,与优质牧草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研发正在这里开展,力争在未来实现苜蓿平均亩产、粗蛋白含量等重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9年以来,蒙牛旗下现代草业有限公司从种业、种植技术、机械作业等环节着手,通过与科研院所和种植专家合作开展优质牧草技术攻关,对标进口苜蓿草,不断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我们充分发挥权威科研机构对籽种选择、播种、植保、机械使用、收割打捆等种植全过程的技术赋能作用,最大化保证牧草的营养和色泽鲜绿,确保牧草品质稳定。”该公司总裁黄勇强说。
目前,呼和浩特已建成优质饲草基地130万亩,“十四五”期间还要持续改良170万亩盐碱地,届时饲草面积将突破300万亩,青贮玉米、燕麦草、优质苜蓿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奶牛很娇贵,养殖水平直接决定牛奶的品质。走进规划奶牛存栏12000头的伊利敕勒川智慧生态牧场,24栋标准化牛舍整齐排列,全智能无人挤奶系统、自动饲喂系统、清粪机器人等先进设备让牧场“科技感满满”,先进的技术保障让这里的奶牛单产达到14吨以上。
“十四五”期间,呼和浩特规划建设30个高标准大型奶牛牧场,目前已经开工建设26个,到2025年实现奶牛存栏60万头。
牛奶从牧场再到消费者手里,中间是牛奶工厂,这是我国奶业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每秒钟生产11包牛奶,每小时生产4万包牛奶,是全球灌装速度最快、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生产线……”在位于呼和浩特城西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园,讲解员的介绍让众多游客惊叹。
近年来,呼和浩特还大力引进设备制造、包装耗材、冷链物流等企业,已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并且不断加强产业链与农牧民、上游合作伙伴的利益联结机制。
奶业振兴,让呼和浩特得到业内越来越多的认可,注重创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受到广泛赞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