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落幕的第二十四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决赛现场,如果闭上眼睛,会感觉到与其说这是一场“中文语言”赛事,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中华文化”赛事。从全球141个国家的5万余名大学生中选拔出来的155名决赛选手,能“跟着诗词游中国”,还能就“坚守文明交融性”还是“追求文明独特性”打一场辩论。
在这群大学生身上,我们看见一个中文“出海”的生机勃勃的航道。
他们正在向文化更深处漫溯
来自多米尼加的解卓栋从13岁开始学中文,已经参加了5次“汉语桥”。他对中国的成语情有独钟,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成语达人”。
解卓栋来过北京、厦门、泉州等地,在北京,他感慨:“站在‘气势恢宏’的午门前,我仿佛听见历史在低语;爬得‘气喘如牛’,但看到‘蜿蜒如龙’的城墙时,所有疲惫都值了。”在泉州,他分享:“我在开元寺里听梵钟‘余音袅袅’,茶庄里体验‘行云流水’的茶艺表演;还发现巷子深处‘其貌不扬’却美味无比的海蛎煎。”
来自爱尔兰的孟赫楠甚至已经有了传统手艺傍身——师从快板名家姚富山,还准备学做中国菜,“我想学习中国厨师的基本刀法和刀工切法,中国刀法太酷了,这么大的刀却能把东西切得那么细”。
中文是他们初涉中华文化的工具,他们正在向文化更深处漫溯。
“汉语桥”比赛连续4年落地福建。当选手们在福建各地“走街串巷”,可触可感的当地文化让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计划。比如,茶文化是许多人提及的高频词。
印度尼西亚的茶文化深受福建影响,早期的闽南商人把茶叶和“teh”这个发音一同带入印尼。印尼女孩卢宣妙对福建茶文化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参加比赛期间,她学习了泡茶礼仪,体验了“以茶会友”的文化精神。
谢丹凤来自泰国,她的家乡也有茶园。小时候,她常常跟随家人去山坡上采茶,“站在云海边练习儿化音,感受自然的美好”。此次比赛在福建举办,她亲自体验了福建茶叶的独特风味,了解了万里茶道的历史。
让两种文明的心跳,在同一个胸腔里共振
谢丹凤的家乡是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山路崎岖,生活条件并不好,“在很多人眼中,像我这样来自偏远山区的孩子,很难拥有与世界对话的机会”。一次偶然,她用课本里学来的中文,帮一名中国游客找回钱包,“那一刻我明白,语言不仅能沟通,更能连接人心”。
之后,谢丹凤努力学习中文,从山村走进了清迈大学,“主修中文不只是我的一门课程,它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飞跃”。她相信,“中文不仅能带我走出大山,更能让我连接更广阔的世界”。
也许最初学习中文只是偶尔或无意,但中文还可能让年轻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23岁的艾理丝是比利时鲁汶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她坦白,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把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但一位“见多识广、让人信服”的教授告诉她:“这个世界有两个明显的趋势:第一,地球正在变暖;第二,中国将会越来越重要。”从那以后,她便开始关注中国电影,了解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渐渐地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终决定选择中文作为自己的专业,“我相信,若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必须从它的语言开始”。
来中国留学之前,艾理丝更喜欢喝咖啡;但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她慢慢从喝热水过渡到每天喝茶,现在最喜欢茉莉花茶的清香。如今,“旁人不在的时候,我常常用中文自言自语;已经到了连做梦都用中文的地步了”。最近,艾理丝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非常感兴趣,甚至把这个主题选为毕业论文题目。
埃及男孩正炼,家住在金字塔附近,他每天都能看见很多中国游客,渐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而因为家中在埃及经营水稻生意,他对中国有着更聚焦的兴趣——他的偶像是袁隆平。
“在埃及,大米是我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袁隆平爷爷不仅为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把这项技术推广到世界,帮助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正炼说。这一次,他带上一小袋埃及大米来到中国,“袁爷爷说过,让人们吃饱是他最大的梦想。我希望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当中国和平方舟医疗船停靠在马达加斯加的塔马塔夫港时,李羽莎作为医疗翻译志愿者,第一次感受到中文承载的生命重量。“那天,一位中国医生急促地说:‘必须立即手术!’我望着检查报告上陌生的医学术语,手心沁出冷汗。深呼吸3次后,我轻轻握住患者的手,用中文向医生反复确认每个细节,再用马达加斯加语向那对夫妇解释……”
在短短数十天的志愿服务期间,李羽莎见证了11次这样的时刻。“当中国医生为渔民处理伤口时,当护士教孩子们唱中文版洗手歌时,当康复的患者用刚学会的‘谢谢’拥抱我们时——这些瞬间让我懂得,中文教会我的不仅是问候,更是如何让两种文明的心跳,在同一个胸腔里共振。”李羽莎说。
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成为我们共同的“圈”
埃及女孩奥拉曾经在南京大学留学,宿舍旁边有一家包子店,她每天早上都去那里买早餐。店主对这位忠实顾客的口味了然于心,每次都会笑着对她说:“两个菜包?”宿舍旁边煎饼店的叔叔也认识她,知道她每次都会点“招牌煎饼”。这样的日常小事让奥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本地人”,“如果以后有机会再次去南京,我一定会拜访他们”。
中国人说“润物细无声”,当中文在以更“日常”的方式进入这些大学生的生活时,中文就可能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成为我们共同的“圈”。线上线下,世界的年轻人玩到一起,不看照片和IP,安能辨我是“歪果仁”。
阿根廷男孩陆夏诺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有几万名粉丝,对中国的“新媒体语言”信手拈来。分享在海外节目上展示快板才艺时,他将短视频标题命名为“逆天!在国外的老外给老外听快板”;谈到“外国人网名常用本名,而中国人不喜欢用真名”的话题,他将短视频标题起为“西方和中国的软件最大的差异就是抽象”——他的“网速”和中国年轻人十分同步。
奥拉曾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林黛玉与薛宝钗的越剧片段,被陈丽君的表演深深感动,从此和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入了“越剧的坑”。这次来中国参加“汉语桥”,她想亲身到剧场看一看。
奥拉还希望能在中国的大学攻读研究生,深造新闻传播专业,“这不仅符合我未来想在中国媒体机构工作的职业规划,更能让我深入理解中国媒体的运作模式”。
每个大学生都是带着“list(清单)”来中国的:陆夏诺想喝北京豆汁儿并拍摄一个Vlog;孟赫楠想了解中国所有地区的美食,“不仅学会吃,还想学会做”;艾理丝希望未来的职业发展能与中国有关,“我一直希望能运用自己的中文能力,促进中欧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卢宣妙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民族舞蹈、京剧、书画、中国功夫、传统乐器、英歌舞、木偶艺术……她“如数家珍”。尤其是舞蹈,穿上汉服,在传统环境中感受舞蹈与文化的融合,是她最想做的一件事。
“我希望未来成为一名中泰翻译或口译员,运用语言的力量,促进两国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谢丹凤相信,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我希望成为那座桥的一部分”。
一次比赛是短暂的,一次“中国行”也不长,但我们正年轻,未来正在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