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中国镍都”甘肃省金昌市采访发现,当地通过先进工艺将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还把生产伴生的危废循环利用,不断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强工业经济。
走进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精炼分厂,可见一片片铜板静置于电解槽内,一旁自动化行车与机器人相互配合,对铜板精准吊装并高效剥离。一静一动中,这里每分钟就能产出5块高纯阴极铜。
铜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费中仅次于铝,是制作电线电缆、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原本一平方米大小的阳极铜板,电解提纯后,会成为纯度达99.99%以上的高纯阴极铜,满足下游生产需求。
金川集团永昌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建平说,高纯阴极铜是市场上的紧俏货。公司采用先进的电解工艺,产品质量优异,年产值在250亿元以上。
金昌是甘肃省重要工业基地。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腹地,境内丰富的硫化铜镍矿床,为区域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当地聚力做强工业经济,截至今年7月,金昌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4家。
永昌铜业是金昌市工业活力迸发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这里所造产品不仅凸显了高附加值,还呈现绿色循环的生产特征。
在阳极铜及稀贵金属生产过程中,会伴生大量化工副产品。其中,如何处理铜冶炼产生的大量硫酸,曾一度令企业为难。为此,永昌铜业所在的永昌县重点引进复合肥、农药和医药中间体等企业,将原本需特殊处理的硫酸转化为生产原料。这类“无用渣”变成高端料,进入到下游产业,逐步形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集群。
永昌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文慧说,这一举措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构建了园区循环产业链,为区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
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也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引进下游关联企业,提高产业聚集度和产业链完整度。在延链补链中,金昌市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两个千亿级产业链规模加快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化工循环等百亿级产业链稳步发展,加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据统计,金昌市已配套发展硫化工、磷化工、氟化工等化工产品60多种,年产能达到1200多万吨,具备电池级镍盐、钴盐、锰盐、三元前驱体、铜箔等电池材料关键产品生产能力,新能源电池所需的镍、钴、锰、铁、锂及磷酸等原材料77%可在本地生产,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基本打通。
甘肃叶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回收上游固废后,生产合金锭、活性炭、硫酸镍、氯化钴、碳酸锂,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子、新能源等领域,今年预计产值将达到30亿元。公司总经理凌云志说,企业“一边抬头看路,一边低头换步”。即“抬头”紧盯上游企业生产方向,判断会产生哪类固废,然后“低头”及时调整生产线。
如今,一些废弃资源回收类企业已成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值大户。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该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势头向上的背后,不仅是一批重点企业发挥了“压舱石”作用,还在于源源不断有新企业入园、新项目落地。
今年初,甘肃叶林公司在老厂区附近储备了一块180亩的用地,用于后续项目发展。凌云志说,近年来,借助有色金属产业发展优势,企业所属集团在金昌重点布局的项目接连上马,有信心在这里建起辐射西北的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基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