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吉安吉水县,当地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创新探索“农光互补”发展路径,在光伏板下规模化种植特色药材,让曾经闲置的荒地焕发新生机。
光伏板下种的究竟是什么药材?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药”的模式里藏着哪些增收门道?跟随记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
板下藏“金”
闲置荒地种出“致富药”
记者所在的位置是江西吉安吉水县八都镇的国能姚家光伏电站,这里既是一座绿色能源基地,更是一座丰产的农作物的“药材宝库”。
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秋日阳光下整齐排列,而板下的田垄间,几位村民正忙着除草、除虫,他们管护的不是普通农作物,而是当地特意引进的特色中药材山香圆。
为什么要把药材种在光伏板下?这还要从当地的土地条件说起。吉水县部分乡村的土地肥力偏低,过去村民们种玉米、花生这些传统作物,忙活一年每亩收益也就一两千元,久而久之不少土地就成了“谁都不愿种”的闲置荒地。
如何让这些荒地“活”起来?当地想到了“光伏+种植”的融合路子,通过“农光互补”模式让一块土地实现了“上发电、下长药”的双重价值。
科学施策
“量身定制”出高产
不过,“农光互补”可不是简单把光伏板一铺、药材一种就完事的,从光伏板架设到作物选择,每一步都藏着科学门道。
为了让板下种植效益最大化,项目方特意联合科研机构开展调研,最终选定了山香圆这种喜阴、喜湿的中药材,它的生长习性正好与光伏板遮挡形成的散射光环境完美匹配。
在种植管理上,这里全程采用标准化模式:从选地、整地时的土壤改良,到育苗阶段的精准温控,再到田间管护的水肥调控,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山香圆的苗株采取的是扦插的方式,最开始将已经木质化的枝条消毒后插入营养土中,随后一个月就会冒出新芽。经过消毒、追肥后,一两个月后就会逐渐成长,到了第五个月长到70厘米长时,根系已经发达到能够扎进土里,便可以移栽、种植了。山香圆主要是以叶片入药,等到成熟采摘时,在枝条离地20厘米左右的高度直接剪下,第二年就能继续冒出新芽,这样的过程可以持续十五年。
除此之外,光伏板本身也成了药材天然的“保护伞”:不仅遮挡了强光直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连清洗光伏板的水都会自然下渗,为药材生长补充水分。更关键的是,光伏支架最低点距地面2.5米,南北间距达到7.5米,东西间距也有4到5米,既不影响光伏板采光,又给药材生长和村民管护留出充足空间。
据了解,目前山香圆的市场采购价稳定在每千克30到32元,项目一期230亩种植基地,每亩年收益能达到1万元。对比过去种植传统作物的收益翻了足足5倍。
绿色电能赋能发展
绿色效益持续提升
介绍完板下的“致富药”,再来看板上的“绿色电”。从航拍视角望去,17.4万块光伏板连片矗立在田间地头,就像一座巨大的“阳光加油站”。像长2米、宽1米的光伏板,在光照达标的情况下,每块每天能发电1.9度。
记者站在4号光伏厂区,这里有8万多块光伏板,也是四个光伏厂区中最大的光伏区。光伏板通过太阳光照射产生1000V左右的直流电,经逆变器逆变至800V的交流电,再通过箱变升压到35KV,经过集电线路一直送至姚家变电站,在姚家变电站再次升压至110KV,最后再通过32公里长的外送线路输送到吉水县金滩变电站并入电网,源源不断送往千家万户和企业工厂。
整个项目自2023年年底投产后,已产生清洁电能约1.7亿千瓦时,这相当于能满足7.6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年均发电量稳定在1.1亿千瓦时,换算成传统火电,每年可节约3.2万吨标准煤,减少8.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绿色效益持续提升。
一地双收: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农光互补”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增收”。每到山香圆管护和采收的季节,项目能为当地提供数百个临时就业岗位,周边村民既能拿到土地流转租金,又能通过务工增收。目前,项目已带动80户农户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达5000元。
如今,种植项目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土地平整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11月中旬就能完成种植。这种“光伏+特色种植”的模式,不仅让吉水的闲置荒地变成了“宝地”,更因其可复制性强,为全国其他拥有闲置土地和光照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