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

一颗药能引发交通事故?危害不逊“酒驾” 关于“药驾”你知道多少

编辑:金晨
导 语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我们大家都知道,酒驾的危害也被大家所熟知,酒驾是引发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

  浙江在线杭州4月17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金晨)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我们大家都知道,酒驾的危害也被大家所熟知,酒驾是引发车祸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药驾”同样也是诱发车祸的一大隐患,然而“药驾”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timg (1).jpg

  什么是药驾?

  “所谓‘药驾’,简单来说,就是指驾驶人员服用了影响安全驾驶行为的药后仍然驾驶的行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教授解释说,由于这些药物服用之后可能产生嗜睡、困倦、注意力分散、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很容易酿成祸患。多数人吃药前常常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明显,但当发生在驾车过程中时,其危害就被放大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药驾”不同于“酒驾”,酒驾者往往会由于酒精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外部特征。而药驾时,驾驶员在服药后并不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加之多数人对“药驾”的相关了解很少,因此“药驾”很难被发现和避免,这就使得“药驾”成为了马路上的“隐形杀手”。

  近日,浙江永嘉223省道永嘉黄田高速路口上,一奥迪越野车驾驶员服用感冒药后上路,迷糊中追尾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近年来,因服药后驾驶车辆而导致的交通意外屡屡见诸报端,却未引起足够重视。就连《道路安全法》对“药驾”都缺乏强制性规定和处罚条款。

  影响驾驶的药物多达十几类

  “临床上服用后会影响驾车的药物多达十几类,最常见的就是一些抗过敏和感冒类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淑娟告诉记者。

  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显示: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吃扑尔敏等抗组胺药(感冒常用药)驾车造成的事故率,达72%,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97%。同样,国内也有一份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10%左右。

  “驾驶员一旦服用可能引起眩晕、嗜睡的药物后开车,反应和判断能力会明显下降,有时甚至超速行驶自己都感觉不出来,这一点在高速公路上尤为可怕。”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警说,以时速100公里计算,一个瞌睡“点下头”2秒钟内,车辆至少会“盲开”55米,紧急制动都来不及,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影响生命安全。

  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会引起药驾?

  不良反应一:视物模糊

  如果开车时视力受损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下列药物均可引发视力降低、视物模糊或复视等症状,开车前应谨慎服用。

d00b3a7f-f7bb-41a5-a7c1-3cfd0c32a1b9.jpg

  不良反应二:嗜睡

  许多药物中含有中枢抑制类成分,从而使驾驶人员产生嗜睡、困倦、疲乏等症状。例如:

988b55ff-2028-47f1-b8c6-bcd14bb66f25.jpg

  因此,服用此类药后应尽量避免开车,或改选替代药物。

  不良反应三:眩晕或幻觉

  驾驶车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精神集中,如果服药后出现眩晕或幻觉,势必会影响驾车安全。具有此不良反应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b93ff3de-49df-43cd-87de-45b5c1ebece3.jpg

  不良反应四:定向力出现障碍

  定向力是指人对时间、地点(或方位)及人物的判断能力,这也是驾车过程中的重要能力。当驾驶员定向力出现障碍时,极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故应引起重视。

c0e2543d-fc70-48e9-9a53-3ff9658fb2ec.jpg

  不良反应五:多尿或多汗

  多尿、多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驾车员的情绪及注意力,对驾车安全造成威胁。

e3dfabef-c51c-4d98-94b6-9b2c05db765c.jpg

  因此驾驶人员应注意这些药物的服用,或者降压时选择不利尿的药。

  除此之外,驾驶人员也应注意由不当服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守药物的服用方法,需整片服用的药勿分割或嚼碎服用,谨遵医嘱。另外,保健品虽然不是药,但有些也可引发“药驾”,驾车前请一定咨询医生进行服用。除了以上这几类药物,还有一些药物要注意。比如含有酒精的口服液体药剂,常见的有复方甘草合剂、藿香正气水、感冒止咳糖浆等。这些药物本身含有乙醇,喝了之后至少应间隔半小时左右才能开车,否则容易被误会成“酒驾”。

  如何避免“药驾”?

  据了解,我国目前还没有对药品“驾驶等级”作出明确规定。短时间内,将“药驾”写入《道路交通安全法》显然不现实。

  眼下,首要任务是要求临床药师应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防范“药驾”。 专家建议,患者应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果有此类副作用,注意事项中会注明服用药物后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

  在驾车时如果感冒,最好选用中成药,或选择不含抗组胺药成分的西药。同时,在医院就诊或到药店购买药物时,最好提前向医生说明自己是司机或者长时间从事驾驶工作,这样医生会根据病情更换不影响安全驾驶的药物。在用量、禁忌症和副作用方面都要认真考虑,不可超剂量用药,还要尽量避免药物在血液浓度峰值的时间内开车。

timg.jpg

  治理“药驾”需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尽管“药驾”的危害显而易见,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管理制度仍有所欠缺。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仅明确禁止“毒驾”,却并没有对“药驾”进行专门的界定,也没有相应的专门惩罚规定。这导致在现实中面对“药驾”行为,交管部门或者无法实施相应的处罚,或者只能简单参照“毒驾”来执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目前我国的相关药品管理制度同样也缺乏这方面的规定,缺少能充分提醒警示“药驾”的相关制度安排。

  因此,要想更好地治理“药驾”,除了驾驶人员自身应当主动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开车前不随意服药、服药后不开车之外,相关制度的完善同样非常重要。首先,在交通安全法规方面,应尽快填补有关“药驾”的法律空白,不仅要对“药驾”进行明确界定,制定明确的禁止性规定,还应有配套的检测认定标准和惩罚措施。其次,在药品管理制度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同样也要健全完善相应的提醒警示规定。比如应当明确规定,相关药品不仅应在说明书上还需在药盒外包装上对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安全驾驶”风险,进行明确而醒目的提示。

  只有多管齐下,全面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药驾”的危害。

  (综合科技日报、大河网、央视网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