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3

一个订单就能获取你的个人信息 你的隐私“一毛不值”

编辑:冯一伦
导 语

当你因为这些电话不堪其扰、提心吊胆的时候,那些贩卖你信息的人可能仅仅是为了从中获利1毛钱。

  浙江在线杭州4月23日讯(浙江在线编辑 冯一伦)不用做饭、节省时间,外卖逐渐成为不少人“解决温饱”的一个选择。此前有调查称,超六成人每周至少叫2次外卖。其中,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在外卖APP上最常用的两个地址,而要接收外卖,电话号码也是必不可少。

  然而,有市民反映,因为在一外卖平台订过一次外卖,他所住的酒店地址、房间号码、联系电话等隐私信息被泄露。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多少人意识到要保护隐私?

37.jpg

手机点外卖

  你的隐私“一毛不值”

  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足够安全?近日,有记者卧底多个“电话销售”群发现,有卖家专门出售外卖订餐客户的信息。包括电话姓名、订餐地址在内,每条信息的售价不到一毛钱。还有网络运营公司借助软件搜集用户的订餐信息,打包后倒卖给电话销售公司,甚至还有一些外卖骑手也做起了客户信息倒卖的“生意”。

  记者随机在网上调查发现,在一些QQ群里,有人叫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客户信息。而当你因为这些电话不堪其扰、提心吊胆的时候,那些贩卖你信息的人可能仅仅是为了从中获利1毛钱。

  其实,外卖个人信息被倒买倒卖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上海市长宁法院日前审结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案件,被告人罗某从网络上购买了13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将其中部分用于盗刷“外卖首单”,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3000元,作案工具(笔记本电脑一台)予以没收。据罗某交代,他的“刷首单”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取优惠,而优惠基本都用于在“饿了么”平台点外卖给自己吃。

38.jpg

网络黑产

  每月10元就能私人订制个人信息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经常接到房产中介、小额贷款、保险理财、股票投资的骚扰电话。甚至其中有一些人可以在电话中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消费记录以及其他资料。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这是否让你不寒而栗?

  更让人惊悚的是,在网络黑产那儿,每月花费10元就能随时定位某一个特定手机号,每月花费1000元可以随时定位某些手机号。近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公安局破获了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1名,涉案价值800多万元。

  记者追踪调查了解到,这一犯罪团伙买卖的公民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定位信息、物流信息、机主信息、电话查询、学籍档案、征信信息等六大类,已形成了一条网络个人信息买卖的黑色产业链。

  据办案民警介绍,由于高额经济回报、较低犯罪门槛、较少犯罪成本,使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想出各种办法盗取公民个人信息,形成了“分工专业”“配合高效”的黑色产业链。

  在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除了大批量贩卖个人信息外,还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进行“私人订制”。

  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犯罪嫌疑人王某林推出了两种不同的“套餐”。据他供述,一种套餐是每月10元,可以随时定位某一个特定的手机号;另一种是每月1000元,可以随时定位某些手机号。

  比如,“客户”如果需要某人的家庭住址或者征信信息时,y就向“中间商”提出需求,然后“中间商”将这个需求提供给上线,上线通过冒充快递公司、使用黑客技术非法侵入电脑系统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再逐级加价出售,谋取非法利益。

  网络消费,个人信息安全该如何保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移动支付等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被收集倒卖等现象突出,侵害着消费者权益。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指出,主要有三种原因:即拥有个人信息资料的商业机构被外部窃取或内部泄露;技术漏洞所致,造成用户大量隐私内容曝光;用户个人由于信息保管不当,被不法分子获得等。

  那么,除了法律保障,消费者自身该如何防止信息泄露呢?记者梳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

  例如,网购要谨防钓鱼网站;妥善处置快递单、车票、购物小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不在社交媒体群聊中透露个人信息;慎重参加网上调查活动等。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提醒称,不要随意点击短信中、网页里的链接或浮动弹窗,不要轻易将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家庭住址等)提供给他人,更不要轻易输入动态验证码或转告他人。

  北京市消协近日提醒消费者,使用手机APP时不要轻易同意获取个人信息权限的要求,尽量避免在不熟悉的手机APP上输入银行账号及密码等重要个人信息。一旦个人信息遭到侵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服务时,特别要注意“使用协议”或弹出的对话框等需要获得授权的东西。”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建议,还要了解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对于自己非常在乎的一些隐私信息,不轻易授权。

  (综合中国新闻网、华西都市报、金羊网、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