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
2021年03月22日 14:09:48 来源:东方网 崔桂忠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乡村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蔚然成风。半月谈记者在部分地方采访发现,一些新建村史馆不接地气,甚至“变味走样”: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国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内容少,领导照片多……一些村史馆不仅缺少“乡土气”“文化味”,还劳民伤财,滋生形式主义。

  建立村史馆,通过挖掘村史,充分展现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展示乡土名人事迹,反映人民群众奋斗创业历程,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归属感,发扬优良民俗家风,留住乡愁乡情,让老百姓看得到家乡的发展,从内心认同党的政策,是普惠民众的好事实事。

  但一些地方在具体操作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遇事不去认真调查,不区分具体情况,简单制定一个标准,巴掌大的村也要求建个村史馆。一些地方将乡村文化振兴简单等同于建村史馆,将村史馆建设简单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对村史的生动挖掘展示;一些地方并不考虑村史馆接不接地气,有没有人看,建村史馆就是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阵,政府花了钱,老百姓还不认同。

  近年来,各级对改进作风问题非常重视,强力纠治各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各级机关和广大干部队伍的风气不断好转,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群众对此感受更为深切,深入基层、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氛围不断浓厚。

  但不可否认,在农村仍然存在一些“顽疾”,特别是“作秀”的形式主义。不论是垃圾分类、农田水利建设、秸秆禁烧、植树造林工作,还是招商引资工作、农家书屋的建设、农业技术培训,乃至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都或多或少含有水分,没有走出形式主义的藩篱。

  凡事一窝蜂,就避免不了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为了弄个村史馆而弄个村史馆,反而造成铺张浪费、互相攀比。村史馆是为农民而建,要照顾他们的感受,要体现他们的需求,不能主观来判断,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要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正如专家所建议的,各地建设村史馆切忌盲目,应着重选择文化气息浓郁和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进行建设,综合统筹各方人才资源,并与本地脱贫攻坚、文化旅游发展、城乡建设、乡村振兴等规划相衔接。村史馆建设不必刻意追求声、光、电、还原场景等现代展示手段,而应该增强可进入性、互动性、贴近性,成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强老百姓内心的认同感。

  今天,面对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中央一再强调各个地方不要停留在宣传和口号上,不要搞形式主义。从哲学上说,这就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都不需要形式,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村史馆应该是建立在农民物质、精神都丰富的基础上,我国大部分农村都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当前主要的是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标签:史馆;形式主义;村史;振兴;老百姓;乡村;乡村文化;地气;脱贫;展板 责任编辑:江小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建立村史馆不能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