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的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中国网信事业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深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带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网上交易、手机支付、共享出行等新技术新应用广泛普及,电子政务加速发展,网络扶贫扎实推进,社会治理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今世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地指出:“医疗卫生服务加上信息化,如虎添翼啊!”他强调:“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业务协同,努力实现人口健康信息规范管理和使用,用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更好为群众服务。
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是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服务普及,将重点放在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降低使用成本,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为此,我国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扎实开展网络扶贫行动,发掘互联网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潜力,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不见面审批”等改革亮点纷呈,受到群众欢迎。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要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网络强国的中国实践证明,网络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把互联网作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同步推进建设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