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再现新物种。6月1日,在《2020年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及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一个新物种闯入大家视野——泰顺带扁蜡蝉。就在今年,宁波慈溪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秤锤树,同样为我省新记录。美丽浙江的生态“朋友圈”,新朋友越来越多。
美丽浙江正进入崭新的征程。省委多次提出,要从污染治理向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升级迈进。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级阶段。我省的物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保护地体系完整性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加上过去十余年生态省建设的积淀,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推进这项工作。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要调动“人”的因素,做好“人”的文章。人对生物多样性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最为直观。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后,“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的景象迅疾消失,如今,野生大黄鱼的身价已经上万。另一方面,人类有意识的劳动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畜禽驯化和农作物选育栽培,充分利用和扩大了遗传多样性。正因为人类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才更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积极方向加以引导。
全面准确了解生物多样性。5月底发布的《中国公众生物多样性认知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者听说过“生物多样性”,但仅有34%表示知道其含义,受访者普遍认为“生物多样性”与普通人生活相关性不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许多工作比较专业晦涩,当务之急是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知识普及,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和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水环境角度出发,以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为重点,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根据国家和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编制重要生物名录、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保育和种群恢复、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控、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重点任务,逐一细化落实。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完善《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进而考虑制定生物多样性地方性法律,以制度形式固化好的做法和经验。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任务,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这是继应对气候变化之后,又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行动。选乘公共交通工具,节约能源,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爱护动植物,抵制珍稀濒危动物产品,不携带外来生物入境,不随意放生,这些都是新时代公民所应培养的良好生活习惯。这些年,国家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等控制线,为的是人与生物互不干涉,形成各自良性有序发展的局面。绿色生活既为了自然,也是为了人类。
促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在切实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生物多样性资源,既不会影响保护,又能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比如,丽水莲都区建设萤火虫主题公园,发展地方经济;宁波海曙龙观、龙泉住龙、庆元坑里依托各类生物多样性资源,打造体验基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就地发展教育参观、研学考察等产业的这些成功经验值得肯定,这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