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弃医从文”明志信刷屏 谁该反思?
2021年06月15日 14:28:12 来源:东方网 作者 胡欣红

  高考结束之后,接下去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公众关注的话题。最近引发热议的一封“弃医从文”明志信,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我之于文章,犹君子之于美人焉。身虽非至,而心向往之。今则君子之欲求于美人矣。终日悱恻,求之而不得,寤寐面思之,殆可一悲也与……”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一位学生欲“弃医从文”的信刷屏网络。该信逾千字,打印在一张纸上,通篇皆为文言文。在信中,该学生写下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希望从医学院转至文学院。

  大学生转专业,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但从“有用”的医学转到“无用”的中文,并不多见。为此用文言文写下洋洋洒洒的1200字请愿信,更是鲜有听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面对这封信,表示很“慨叹”,发到朋友圈后很多人纷纷点赞:“这是要弃医从文啊!”甚至有评论建议:“收下”“赶快招了”“可以破格”!

  “高考既毕,欲入文学院。然而为高堂所要,志遂泯……”在信中,这位医学院的大一学生,讲述了自己从小喜欢文学,但因为从事医生的父母的要求,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志愿,报考了医学院。

  强扭的瓜不甜。“理科之教,实难从心,又见血辄昏,心劳力微,神质倾颓,可不恸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滋生了转换到文学专业的强烈想法。“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固然令人感慨,但转专业的录取工作必须严格经过笔试、面试等程序,不宜草率从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就会发自内心地积极拼搏,从而极大地激发起潜能。反之,一旦违背本心,极易适得其反。

  7年前,一则“弃北大读技校”的报道曾引发了舆论热议。一位名叫周浩的男孩,高考时取得青海省理科前5名的好成绩,本来想按照自己的兴趣报考,却在父母师长“不能浪费分数”的一致反对下,选择了妥协。进入北大之后,从小就喜欢操作和动手的周浩严重不适应繁重的理论学习,甚至达到痛不欲生的地步,最后毅然选择了适合他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找到兴趣点后的周浩终于重新拾回了对学习的热情,得以大显身手,成了学院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参加了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人生步入了“开挂”模式。

  杭师大医学院大一学生想转中文专业和周浩“弃北大读技校”,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折射了遵从本心无问西东的重要性。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也陷入了所选择专业和自己不来电的尴尬境地,无非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别。但问题是,囿于种种考量,不少人往往选择安于现状,“凑合”着过。可能有少数人也会慢慢适应,甚至还产生了兴趣,但绝大多数人只能是“将就”而已。可以想象,这种“将就”将会磨灭多少人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最大的浪费。如果一辈子都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会抱憾终身,甚至毁了一生,这无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家长把孩子当作私有产品,强迫孩子遵从自己意愿的事情,并不鲜见。让洪治纲记忆犹新的是,曾有孩子考上中文研究生,家长却哭着要退档。填报志愿时给孩子提供参考意见,帮助孩子分析利弊得失,固然是应有之义,但强行按着牛头喝水,真的是为了孩子好?

  看了这封刷屏的“弃医从文”明志信,填报志愿时你还会强迫孩子吗?

标签:周浩;填报;医学院;弃医从文;文言文;学生;文学院 责任编辑:杨丹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弃医从文”明志信刷屏 谁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