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言简意赅地分析了国际环境和中国外交,并对世界大势作出重要判断,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是全面认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
新冠肺炎疫情是既有国际形势的延伸和发展,也是重大变化的催化剂,极大地增加了全球事务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使国际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形势更加纷繁复杂。
同时,中国的抗疫防疫促进了国际合作,提高了中国与非西方力量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增加了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建设性互动,促进了全球治理从“原则”到“落实”的转化和过渡。
但也要看到,中国在抗疫防疫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强化和固化了美国对华的战略警觉,并成为后者动员和组织西方势力的重要战略借口。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掌握规律、作出应对。
二是中国外交面临格局和体系的两大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国际格局变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是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两个挑战。
世界正处于从多极化到多极格局的关键转折期,中国需要与国际社会一起在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中促进国际格局变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又会催生新的全球治理体系。对此,我们要予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
三是中国外交需要强化三项任务。
重新认识国际政治和安全因素的新作用——
在当前的特定阶段,世界政治和安全对经济的反作用显现。
就政治因素的新作用而言,西方势力正在强化政治对立。这有一个大的背景——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实力不断相对下降,体制机制缺陷日益凸显,政治感召力和影响力下降。在此不利形势下,西方进一步强调价值观的“优势”,炮制所谓“民主对阵专制”,以达到巩固国家内部和西方社会团结,并极力维护其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
就安全因素的新作用而言,“安全泛化”现象有所蔓延,制华遏华的战略意图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建设全球治理体系需要问题导向——
当前,各类议题和各种挑战层出不穷,需要国际社会进行体制机制的统揽思考、统筹安排。作为历史进步力量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中国应当而且可以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全面、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维护现有体系运作并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外交是现实的,也往往是即时的。全球治理体系要管用,要能够应对国际政治、国际安全最紧迫和最现实的问题,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共识和行动,这是国际社会的首要任务。
就此而言,新的体制机制要“理旧账”,在解决久拖不决的热点问题上体现有效性。同时,要把防止大规模战争和“超级非传统安全”危机爆发,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处置的议程。
问题导向还需要向目标引领递进——
首先,目标引领是方向引领,要有长远的理想目标。比如,把国际社会已有的和平发展目标,再提升到公平公正的高度。
其次,要在全球治理大框架下看待和处置国际政治、国际安全问题,在总方向下要有阶段性深化和细化,使其有效管用。
最后,要加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建设。二战结束以来,非西方群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结盟原则、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综合安全和地区合作等理论方面建树颇多,现在需要与时俱进地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中小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等进行理论更新和创新。未来几十年,非西方要完全替代西方并不现实,但肯定会逐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加理论的进步性、代表性和指导性。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