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全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是今年的主题。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给地球留下“足迹”。尽管对很多人而言,“低碳”已经不是个新概念,但是从认识到行动,还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努力。
你算过每天你会留下多少“碳足迹”吗?在不少手机应用市场已经有这样的APP,可以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换算成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通过换算,可以让公众对自身行为所对应的资源消耗有具象化概念,从而鼓励更多人选择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更加明白,减碳不仅仅是国家和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大部分人来说,“低碳”早已不是陌生的名词。但是,具体到行动层面却不那么尽如人意。生活中不那么“低碳”的行为随处可见。比如,超市里的塑料袋虽早已实行收费,但每天的消耗仍然巨大;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空调、灯光不及时关闭;大排量汽车仍然受到不少上班族青睐……由于缺乏环保教育,一部分民众觉得环保是政府的责任,意识不到个人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但事实上,当每个人的“碳足迹”汇在一起,聚沙成塔的效应能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的后果同样也需要每个人承担。今年夏天以来,世界多地遭遇特大暴雨、严重洪涝等极端天气灾害,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为什么会存在这种认识和行动之间的落差呢?其实,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行动并非一蹴而就,理解—接受—行动,环保意识和行动力是逐渐增强的。但是,通过积极引导,这个过程是可以加速的。比如,通过更多科普性宣传让大家认识到改变行为的紧迫性,还可以对一些特别严重的高碳行为进行适当“惩罚”。最终目的是促进公众对于低碳生活的深度认可,进而形成行为习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对浙江来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一项重大标志性工程。答好这道必答题,离不开每个人追求低碳生活的觉醒力和行动力。
当我们在抱怨极端天气多么危险、气候改变多么可怕时,更应该反省:能否做些什么来减少“碳足迹”?比如,开车前想一想是否还有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享受空调的凉意时,是否稍微调高一两度……地球的未来,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点滴里。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