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文件落地后,各地如何落实推动,公众翘首以盼。
日前,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明确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各小学、初中均要开设课后服务项目,实现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全覆盖。随后,杭州等地陆续发布了课后服务的相关细则。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有减亦要有增。只有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能否切实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和校内教育质量,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严峻考验,直接关乎“双减”推进落实的成效。
增加服务,才能减轻负担。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和校内教育质量,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立体发力。在这套“组合拳”中,主要有两大抓手: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服务。
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课后的消化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即便是同一位老师授课,但因为个体理解能力的差异,课后时间如何利用,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家长和孩子之所以被裹挟着参加校外培训,与课后“留白”时间过长密切相关。相比于常抓不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出于“补白”还是个性化辅导等考量,课后服务无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课后服务并不只是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其内容应该更为丰富。《意见》明确将初中晚自习服务、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暑期托管服务,以及为在校学生配套提供的就餐服务等都纳入课后服务的范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纷纷表示既要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也要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加强校内课业辅导。
比如,我省2019年全面推行小学放学后托管服务,在全省所有县(市、区)铺开,目前有90%的非寄宿制小学开展了托管服务,192.6万名小学生、15.6万名非寄宿制小学教师参与了校内托管服务。今年暑期开始,全省有66个县(市、区)的学校开展暑期托管服务试点,共有6.2万名学生参与暑期托管。
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意见》明确,各小学、初中可采取“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全面推进并进一步丰富放学后托管服务内容。基本服务包括看护、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等;拓展服务指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同时,《意见》还明确了公众关注的初中开设晚自习问题等。
精心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用“双增”来推动“双减”落实。一定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学有余力可以“加餐”,即使有的学生跟不上也能帮一把,惟其如此,校外培训的“市场”才能真正消融。标本兼治,何愁不能让孩子们享受快乐的童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