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大师之“大”,在于胸怀时代
2021年09月07日 07:38:3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张萍

  有人说,今天是一个大师遍地的时代,社交场合见面一寒暄,常常就能遇到某某领域的大师。也有人说,今天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寥寥无几,以至于媒体常用“一个时代的逝去”来悼念某位大师的离去。

  看似矛盾的两句话其实并不矛盾,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印证。即便浙江这样文脉绵长、名士辈出的地方,同样面临有“高原”缺“高峰”的局面。

  谈起原因,大多落在外部因素:例如说艺术源自苦难,“蚌病”方能“成珠”;或曰市场经济环境下,逐利冲动替代了艺术审美冲动,创作不再纯粹,只能催生文化商人,产生不了大师;甚至干脆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所有低垂的果实”都被摘完了,开宗立派已经很难了,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所以难出大师。

  种种理由,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却都将文艺创作的规律完全归结于外部环境,忽视了人作为创作主体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众所周知,汉唐盛世的文化成果灿若星河。同时,大家或许都听说过,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动荡时局没有构成障碍,反而更加激发了这群师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奋力保存、传播和发扬中国文化和学术的命脉。

  盛世常出精品,乱世也有大家,关键在于时代中人能不能面对历史创作,胸中是否充盈一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使命感。大师之“大”,正在于胸怀时代。

  文化工作无不置身于现实的幕布之下,文艺创作总是面对自己的时代言说,即使创作对象是风花雪月、花鸟鱼虫,也概莫能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为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大可不必妄自菲薄、固步自封,更不必寻找借口、左顾右盼,而应更多地内求于心,不断把根扎向当下独一无二的时代土壤。在思想的积累、底蕴的涵养、初心的坚守、技艺的打磨、境界的提升、主题的创新上寻求突破,“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当代中国,有太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创举,等待今天的文化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去提炼总结、去感知转化。朝着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一个新的火热时代扑面而来,其中必然涌动着人民改造现实的热情和实践,涌动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充分调动艺术感知力,与家国命运共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让感性的思考通过理性的方式充分展现,就具备了创作出经得起人民检验、时间检验的精品的条件。浙产大师的“高峰”涌现,已经有了它的恢弘深远的时代背景。

  当然,大师首先从人才中来。人才是大师的基数,是建设文化浙江的主力军。文化人才的脱颖而出既需要强大的内驱力,也需要环境和机制。重视文化,尊重人才,畅通渠道,内孵外引,机制活了、政策好了,氛围浓了、舞台多了,观众来了、掌声响了,或许就能看到江山代有人才出。

标签:大师;创作;人才 责任编辑:董沈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大师之“大”,在于胸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