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明确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具体要求。《通知》还列举了“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7类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形态,“一经发现,坚决查处”。(9月9日光明日报)
双减新政能否有效执行落实,不仅取决于明面上培训机构的生态,更取决于暗底下培训生意的规则。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最近这两个月,随着“双减”政策出台,打着“新家政”名义的“住家教师”概念也在悄然兴起。“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教培服务隐形变异的速度和趋势,似乎比预期更迅猛、比段子更夸张。于是,难免有人觉得双减新政是可以被基层各色“小动作”对冲的。
这个判断,显失客观。包括最近北上广深等城市部分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反弹之声,看起来,是家长们“不补不罢休”,但说到底,恐怕还是过渡期的治理焦虑。说白了,家长们担心的不是政策不好,而是好政策究竟能落实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当然,一方面,补课补习惯了,深受其害的家长们有点儿“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另一方面,减负数十年,高扬轻放非一日,直到雷霆而果决的2021年双减新政出台,家长们难免担心:这是“真来了”还是“狼来了”?出于理性经济人考量,他们难免在态度上会趋于选择怀疑或观望、在行动上选择小幅“对抗”。于此背景之下,“众筹私教”等变通之计,似乎成了看起来很美的选择。
但显然,这些变通之计低估了双减新政的力度和决心。地方而言——比如7月28日,湖北宜昌发布通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以家教、咨询、文化传播等名义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业务。又比如8月8日,根据北京市教委通报,在平谷区某咖啡店内,某个人因“无办学资质擅自组织学科培训”被罚;北京市教委明确处罚对象“含一对一培训”……全国来说——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对于学科类培训可能转入地下或者家庭来开展这种违规的学科类培训,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短短数日,细则出台,“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7类隐形变异学科类校外培训形态被点名整治。凡此种种,大概说明了一个清晰的共识:谁都别把双减当“过家家”的游戏。
这些年,在少数培训机构的煽风点火下、在某些“高考工厂”的失序倾轧下,义务教育负担变本加厉,学生、家长、教师深受其害。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培训负担,压累了孩子、压垮了家长,“一时之得”“一分之得”最终成了义务教育的“一程之失”“一生之失”。双减新政,深得民心。自中央到地方、从校内到校外,围绕双减的配套举措多很硬核、都不含糊。于此背景之下,钻政策空子,玩文字游戏,大概只会倒逼落地细则更出手狠准、更“事无巨细”。而对于家长们来说,只要双减能真正在执行中“稳预期”,担心与焦虑自会随着时间消失殆尽。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