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之所以沉重,作业无疑是原因之一。在“以练促学”和抢占时间等思维的主导下,部分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为贯彻落实“双减”工作精神,省教育厅近期发布了《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合理把控作业时间、提升作业设计水平、丰富作业类型方式等10项针对性举措。其中,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受到关注。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双减”不是简单的“减法”,更要实现提质增效。“增”当然不是指加班加点,而是要苦练内功,力争在同样或更少时间里达到更好效果,这就触及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深层次问题。
通常情况下,教学活动是由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两部分组成的,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基于此,大多数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研究,追求精益求精,而对于作业布置则相对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当成一种“规定动作”,不大深入思考作业的功能和意义。
作业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后续和延伸,其本身具有反馈、诊断、矫正等评价功能。如果不能充分看到作业与教学、作业与学生的有机关联,而只是为了练而练,作业设计就容易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泥潭。
具体而言,作业的问题大抵可归结为量与质两个方面,有的量太大,有的质不高,或者兼而有之。一方面,我们要秉承精选精练、合理适量的基本原则,避免“题海战术”,尤其要减去那些机械性、重复性的僵化作业。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作业管理的系统设计,通过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等,提升作业完成的效率与质量。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是一种有益探索。因材施教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原则。既然如此,作为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业也应该因人而异。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推行学生作业分级分类布置。提议虽好,可落实起来不仅会直接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也会让部分学生和家长产生“不满”,殊为不易。
有网友就质疑,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会不会导致差的更差、好的更好?其实,这误解了作业分级分类布置的本意。试想,整齐划一的作业,有的学生可能“吃不了”,有的学生却“吃不饱”。“吃不饱”的固然不满意,“吃不了”的学生如果经常被作业“毒打”,其自信心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一旦连学习的兴趣都丧失了,岂不悲哉?
当然,作业管理的问题不只是分层布置一项,《意见》就10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除了书面作业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布置一些实践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素质作业”,倘若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善莫大焉。
“双减”要想真正落地,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浙江在作业管理问题上开了个好头,各地能否闻风而动,趁“双减”东风掀起一场“作业革命”?对此,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作者为省青少年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