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成长之路,是一条自我疗愈之路
2022年01月06日 09:03:49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陈馨懿

  “我从来不曾优秀过,也从来不曾放弃过!”在博士论文《致谢》中,作者赵序茅以这句话结尾。这篇完成于2019年的文章,在今年考研之际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一时刷屏。

  文章中,赵序茅回忆了自己的求学过程:出生农村,屡遭父亲打击,多次被调剂,论文数次改动,博士退学后在4平方米的小屋里苦读……

  离文章写成已经3年过去,如今赵序茅在兰州大学任职,是一名研究生导师。34岁的他,是25本著作在身的科普作家。在人们喜闻乐见的逆袭故事中,这已足够成为令人动容的结局。

  在闯关破阻的另一面,人需要面对自己。近日赵序茅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的一席深度对话,让人得以窥见这个励志故事的另一面。

  赵序茅坦言,苦难并不是人生的财富,自己在冷眼中长大,变得敏感、自卑与缺乏安全感。年幼时,父亲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来和他比较,这让他更渴望得到认可。而随着他长大,真正越过一座座山峰后,他人的认可却没有给他带来价值感,甚至觉得孤独,“那是因为我的社会地位变了,其实我并没有变。”

  这也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成长总是伴随着伤痛,我们试着去责怪、弥补或反击,却未必能治愈。否则,网络上就不会聚集那么多痛骂原生家庭、哀叹出身不好的声音。

  对赵序茅来说,他的解决之道是回到自然。在自然中,他试着理解人与动物的差异,探索“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理想世界。动物研究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自我疗愈的过程。

  也是在亲近自然后,赵序茅发现自己的科普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第一次感到自己被需要,从而走上科普之路,与社会紧密结合。

  尽管探索自然并非对每个人行之有效,但赵序茅的经历足以启发我们。如何面对自己?这需要我们抬起头,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当我们只打量自己,一道划痕就足够触目惊心,一阶坎便难以逾越,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当我们注视世界时,才能明白自己在哪里、是谁,才能理解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赵序茅在不断向前中,终于遇到了他的自然万物。正如他告诉孩子的,“这个世界就和大自然一样,有腐朽的落叶,也有生机”,如果感到茫然,就继续往前走吧,天地浩荡,会有阴影覆盖,也总有一处是我们内心的归处。

标签:博士论文;科普作家;兰州大学;求学过程;论文致谢 责任编辑:沙远哲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成长之路,是一条自我疗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