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觉醒、异种器官移植、个人网络信息安全……科学技术不断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可能引发一些前所未有的伦理挑战。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也是继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成立之后,我国科技伦理治理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科技也要讲伦理,科技伦理即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工作者及其团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明确了科技伦理的五个原则:增进人类福祉,尊重生命权利,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控制风险,保持公开透明。
科技伦理及其基本原则,是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需要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也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诸多事实证明,不符合科技伦理的科技活动,必将遭到人们的异议、反对,被送上道德法庭,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在我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刻不容缓。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快速、蓬勃发展,科技伦理方面的挑战日益增多。比如,置身于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包围的时代,我们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每天都要产生大量的数据,包括照片、聊天记录、视频、音频等,这些个人信息有可能被泄露,若被不法分子掌握,可能危害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所以,我们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便捷和乐趣,另一方面也担忧着科技力量潜藏的巨大风险。
科技本是“双刃剑”,正如专家所言:“新兴技术之新,其中一点就在于难以准确预计后果,如果脑子里没有绷紧科技伦理这根弦,就很容易剑走偏锋,甚至被各种资本力量、商业行为所裹挟。”的确,有些科技创新其实是勇闯“无人区”,进行开拓性社会伦理试验,无前例可参考。这就需要预判科技伦理风险,以避免其可能作恶或产生恶果;需要制定完善科技伦理标准,监测预警科技伦理风险,强化科技伦理审查。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有助于推动科技向善,让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更好地造福人类。目前,科技创新是普遍向善的,但基本以利益驱动为主,不少企业推崇科技向善,最终还是出于商业利益。而当商业利益与科技向善发生冲突时,则有可能把技术进步建立在违背科技伦理底线的基础上。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对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强化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等均作出了具体部署,可谓正当其时。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探索“能不能做什么”,那么科技伦理治理则是限定“该不该做什么”。国家顶层设计出台了,各有关部门、各科研单位应高度重视科技伦理治理,细化落实各项规定,有效防范科技伦理风险,助力我国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抢占科技伦理制高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