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制食品、药品在网络上盛行,从咸菜、腊肉、腐乳到果酒、饼干和糕点,再到减肥酵素、压片糖果、中药茶饮,这些产品被商家打上“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的标签,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商家无生产经营资质、产品无相关标签等问题也被频频曝光。
在有些消费者看来,自制食品、药品使用“传统工艺”,通过“手工制作”,甚至还有“独家配方”,比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地道、更正宗。殊不知,看似光鲜亮丽的自制食品、药品,很可能是“三无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有的商品详情页面查不到食品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信息,有的虽然标注了生产日期、生产地址、生产厂家等信息,但查询后发现都是商家虚构出来的。
《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除外。据此,一些人认为只要是个人销售自产的产品,都不需要进行市场登记和资质审批。这其实是对法律的误读——事实上,《电子商务法》规定的“自产农副产品”,仅限于米、面、鲜肉等初级农产品,而在初级农产品基础上加工制成咸菜、糕点、腊肉等,就不属于“自产”而属于“自制”,不在豁免登记的范围内。
对于在网上销售食品,《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此外,自制药品也需具备相应资质,根据《药品管理法》:“从事药品生产活动,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无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药品。”尽管个人可以取得药品生产权,但药品生产需要厂房、设施、卫生环境等一系列条件,一般人很难达到。一些医院生产的自制剂则仅限本医疗机构使用,需挂号、医生开处方才能购买,不得在市场销售。由此推断,网上的自制药品很可能涉嫌非法制售。
自制食品、药品不能想卖就卖,否则,不仅违反法律法规,而且可能带来安全风险。对此,除相关部门加强监管、相关平台加强审查外,消费者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过分相信“纯天然”“无添加”“手工制作”等噱头。缺乏有效监管的产品,不可能比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安全,食品药品都是入口的东西,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