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纪念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表彰了30个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60名先进个人。这项光荣的事业理应获得至高的赞誉——自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首支援外医疗队起,中国已经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近3万人次。这支精锐的“中国战队”被中非人民亲切地称为“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援外医疗从未停止脚步。一代代中国医者前赴后继,在非洲留下了精湛的技术,开创了当地医学史上无数个第一;他们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留下了一段口口相传的佳话。
2017年,笔者曾跟随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赴西非采访,在与援外队员的朝夕相处中发现,广袤的非洲大地上,真正“带不走”的是精神。
10年前,恰逢援外医疗5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刚果(布)期间,亲切看望我国援外医疗队,首次提炼总结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细看表彰名单上的浙江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16字援外精神的真谛: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驻扎在条件极为艰苦的中非首都班吉,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第25、28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长余仁桥,两度主动请缨奔赴马里,他说自己是在奔向热爱与情怀;第13批援纳米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房连强,曾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远离亲人与故土,成为非洲人民的坚强后盾。
“带不走”的背后,折射出坚守与初心。上世纪60年代,一批批热血青年筚路蓝缕,他们肩负祖国的重任,在非洲大陆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60年来,医疗队的成员换了又换,但只要穿上那身印着五星红旗的白大褂,每位中国医生都能践行初衷、不负使命。期间,由浙江组建的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曾因战乱而撤离,可当战火平息,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医生们又风尘仆仆地回到非洲,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挡中国医生出征的脚步。
“带不走”的医疗队精神,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医疗援助是一项不分疆界,不夹带任何私利的行为,从家喻户晓的白求恩的故事,到今天的援外医疗、全球携手抗疫的实践,我们始终明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于中国而言,医疗援助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是人道主义互助的庄严承诺。
“带不走”的精神,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多年来,援非医疗队的故事或是口口相传,或是集结成册、制作为影视作品,它们曾激励着无数中国人,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坐标。这种向难而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格,蕴含着中国人共通共融的精气神,它是人心所向,更是时代所需。时光荏苒,这种精神内核已不局限于援外医疗本身,从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从共建“一带一路”的漫漫征途中,我们从各行各业的人们身上感受到同样的力量。
“带不走”的精神,将永远闪闪发光、浸润人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