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商场、车站、机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几乎都能看到共享按摩椅的身影。对于消费者而言,共享按摩椅的出现,可以为消费者在碎片时间带来些许放松,同时收费也不高,因此被一些消费者所接受。不过,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反对共享按摩椅的声音也不在少数。不少消费者认为,共享按摩椅占用了太多的公共资源,同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按摩椅能不能离开电影院”“共享按摩椅该不该被取消”等话题频繁引发网友热议。(中新社)
共享按摩椅的创业故事,肉眼可见的讲不下去了。近年来,无论是舆论端还是消费端,一度“有无限想象力”的共享按摩椅生意,频频遭遇滑铁卢。特别是一些企业此前激进式扩张,以攻城略地的强硬姿态占领高铁、机场等候区,由此招致了公众的强烈反弹。这种民间的反感情绪,对消费决策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共享按摩椅的产品形象依旧未能触底反弹,这对于“订单量”的拖累是显而易见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享按摩椅这门生意,乃是属于典型的PPT生意。也即,理论上可行、说起来天花乱坠,实际上却经不起检验。现实中,共享按摩椅大多在10元/10分钟左右。按照这个价格测算,如果一天有5名消费者使用,一个共享按摩椅每日收入50元,一个月就是1500元,若给场地分成一半,还剩下750左右,再除去保洁等费用,一个月能赚700元左右。按每台设备5000元计算,商家不到一年就能回本……回本周期如此之短,看起来稳赚不赔,可这终究还是天真了。
实际场景下,很多共享按摩椅,其实长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就算一些按摩椅一开始还有订单,但在运营一年之后,由于设施破损、疏于维护等问题,后续再难吸引用户。所以说,看起来一个共享按摩椅有几年的使用寿命,但是其能够创造价值的阶段,其实要短得多。不少终端设备,就算勉强回本后,后期也几乎会成为无法创造增量利益的沉没成本。到头来,实属白忙一场。作为一门重资产的生意,共享按摩椅一旦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其商业模式,也便无从谈起。
共享按摩椅的败笔就在于,其以挤占空间、强加于人的做派,试图快速培养起用户习惯。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人为设定需求、生硬“制造需求”的想当然,营商者对于自我智力的自信、对于操盘逻辑的自负,最终让自己付出了沉重代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