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地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导致严重的洪涝灾害。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除了物理上的防洪措施,信息传播的准确性也显得尤为重要。从“圭塘河水量大得像水库开闸”到“橘子洲被洪水大面积淹没”,再到“浚县古城被淹”,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给本就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干扰。
为何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会迅速蔓延?原因有三:首先,谣言具有强烈的情绪煽动性,公众在面对这类事件时,往往会产生恐慌和焦虑等情绪。在情绪的驱动下,人们容易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传播谣言,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过了真相。
其次,谣言的传播具有匿名性和圈子特性。匿名性使得谣言的来源难以追踪,发布者因此逃避了责任。在匿名的保护下,谣言传播者缺乏责任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扩散。谣言最初在特定的社交圈子中传播,一旦在朋友圈或好友之间形成传播规模,就可能引发从众效应,形成沉默的螺旋,进一步加剧谣言的传播。
最后,在数字化时代,视频剪辑、图像处理甚至AI造假的成本大大降低。当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力时,谣言更容易泛滥。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但这也意味着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筑牢防谣大堤显得尤为关键。首先,信息公开,是跑赢谣言的第一步。湖南的暴雨和洪灾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公众对灾情的关注和担忧,让准确的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主流媒体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在汛情发生时,主流媒体应迅速传递信息,确保公众及时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面对网络谣言,主流媒体应及时辟谣,将真相摆在大众面前,有效消除质疑,回应关切。
其次,法律是维护信息真实性的重要工具,是筑牢防谣大堤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有明确规定。在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相关部门应依法惩处谣言传播者,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增强守法意识,坚决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自身的信息辨识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能盲目相信每一条信息,而应学会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去伪存真。特别是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信息的筛选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面对谣言时,广大网民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被谣言中的情绪所影响,更不要盲目转发或跟评。一旦发现网络上有关于汛期的谣言,应积极向相关部门或网络平台举报,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这场抗洪救灾的战斗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防洪措施,更需要筑牢信息防谣的大堤。我们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面对灾难,用团结、协作的精神战胜困难,携手向前、共克时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