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去年底网红张雪峰语出惊人之后,这一观点带来的冲击并没有随着他的道歉而消失。近期正值毕业季,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发表的一篇致辞,再次把相关争议呈现在人们面前。
在这篇《文科何为》的致辞中,朱国华重新审视梳理了文科学习的意义,再次提醒大家人文学科是未来王国投向现实世界的一道救赎之光,应该为自己作为文科生的一员感到自豪,也应该为保持人文学科的活力投入无尽的战斗。有媒体在采访报道时总结为“勇敢说不”,引发广泛关注。在笔者看来,可以说是对这一争议的“教科书级”回应。
反驳并不难,尤其是面对“所有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这一并不严谨和充满情绪化的观点。事实上,不少网友已经对此进行了口诛笔伐,吐槽最多的莫过于,如今的现代服务业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它其实更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从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文化、科研事业,到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都属于服务业。把两者简单画等号,无论对文科专业还是服务业来说,恐怕都有失尊重。更为致命的是,把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一棒子打死,全盘否定其价值,从根本上来讲并不符合社会的普遍认知。
抛开这种认知偏差不谈,正如朱国华所说,人文学科的危机,其实是一个老话题。近年来,在就业焦虑、志愿填报焦虑的大背景下,文科专业劣势更加凸显,也让“穷读理工富学文史”“所有文科专业都是服务业”这类奇谈怪论打开了销路。看似切中了现实难题,但又以偏概全,罔顾考生个人的兴趣和特质,加剧了考生和家长对于职业发展路径狭窄的焦虑,终究念的是一本“生意经”。
如何让这种观点彻底失去市场?可能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换个角度来看,此番言论客观上促成了人们对文科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透视和反思。比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就犀利回应:“我觉得这个说法好丑,但是这个东西是事实,因为对整个人文的贬低、对梦想和创造力的贬低,恐怕是一个世界性的疾病。”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著名作家王安忆也给出了平和而有力的结论——“我们的选择没有错,走下去也不会有错”,想必熨平了很多人内心的波澜。其所传递出的思辨和超然,是文科专业所擅长的,也恰恰是当下整个社会比较稀缺的。
面对外部的诸多不确定性和个人的不确定感,对文科专业的讨论,如果只停留在反驳层面,注定很难说服人。从个人到社会要走出“文科焦虑”,是一个长期命题,而朱国华院长的回应树立了一个样板——面对质疑和轻视,更为重要的是正视它,并用缜密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说不。长远来看,这也是新文科建设亟待解答的重要课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