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食蟹季。有媒体报道,今年“蟹扣”乱象仍然存在。媒体调查发现,线上平台许多带有阳澄湖、固城湖等产地字样的蟹扣为伪造,二手市场存在蟹农私自贩卖蟹扣等情况,甚至还有人吃过大闸蟹之后,将“品牌”蟹扣剥下来转卖。
名牌蟹之所以卖得贵、卖得俏,是因为其市场认可度高,品质也更好。出于防伪考虑,名牌大闸蟹目前都会在蟹钳上“锁”一个塑料扎带,称为“蟹扣”,让每只蟹都有唯一的“身份”编码。
目的丰满,然而现实骨感。如今,“蟹扣”的回收、伪造和销售,俨然是一条如螃蟹般“横行”的产业链。此次媒体调查发现,那些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蟹扣”竟可在电商平台轻易买到。这意味着,任何螃蟹都可摇身一变,“乌鸡变凤凰”。
可悲的是,这一现象非从今始,而是行之有年。由此产生一个荒唐的现象:“蟹扣”本为防伪,在现实中却助长了假冒。这使得蟹扣在消费者心中的可信度越来越低。这样的防伪标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反思问题的根本,一方面要检视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体系到底存在哪些漏洞,何以让“蟹扣”交易如此明目张胆进行;另一方面,对于贩卖、伪造“蟹扣”的行为,打击力度须加大。假冒地理标志产品,既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嫌欺诈消费者,也侵害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知识产权,违反国家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但现实中,相关商家违法违规的成本太低。让“蟹扣”真正能防伪,须堵上监管漏洞,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如此才能切实根除乱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