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众家长反对家访,入户家访的形式是否该变一变了?

字体:
2025-02-09 15:21:40 来源: 潮新闻 评论员 项向荣

微博截图

  快开学了,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微博热搜。很多人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会造成家庭隐私泄露,甚至认为应该摒弃家访,言辞比较激烈。那到底该如何看待家访这种教育传统呢?

  在评论区里,有很多自报身份是教师的网友认为,家访是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目的。因为入户可以直观了解家庭教育,见一见自己的学生、了解其生活状态,有助于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状况,避免一些“面子问题”导致的帮困不精准。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生活环境结合学生在校情况综合评估,探索适合孩子更好成长的教育模式。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环节,意义远不止于信息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连接。

  但从新闻报道来看,家长方面则顾虑很多。有家长坦言:“家庭是私人空间。为接待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刻意准备一番,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还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回避。特别是一些情况比较复杂的家庭,并不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外人。”就如有家长说:“我们家三代同堂,居住环境十分局促,而且我是单亲带娃,这些都是不想让老师知道的隐情。”家长们担心,入户家访会让老师对每家的经济条件、家长背景、家庭关系留下主观印象,从而影响对孩子的态度,如果班主任因此“看人下菜碟”,对家庭差的同学另眼相待那怎么办?

  反对老师入户家访的情况不止于上海。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深圳也有一位家长在网络喊话,强烈建议取消家访。这位家长罗列了目前家访存在的诸多弊端:形式大于实质、打乱了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容易暴露家庭隐私等。综合而言,年轻一代的“90后”家长对家访持不欢迎态度的居多。不能否认,延续多年的教师入户家访制度曾经对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许多人和事通过老师和家长面对面的细节沟通,增进了感情,有利于消除学校家庭间的误解。但要看到,家访是以往通信不发达的现实导致的,现在沟通方式很多,教师增进家校联系是否就只有入户家访这一条路子?

  话说回来,面对面沟通依旧是很重要的交流方法,是电话和信息文字不能替代的,老师、家长的联系是让孩子能更好成长,尤其是新生家长,面对面沟通还是需要的。但面对面不一定是在家里,可以老师在校接待家长,也可以在路边咖啡馆、街头公园等地与家长见面。或者老师提出家访,家长同意就家访,家长不同意,就不家访,双向选择。

  家访的形式,或许真的可以改一改了。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阎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