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宠人士对宠物的情感需求逐步增加,养宠标准水涨船高,精细化养育渐成宠物消费新趋势。(2月13日《半月谈》)
零食、玩具、服饰、美容、体检……作为一名养宠新手,笔者打开自己的“购物清单”,属于“毛孩子”的消费记录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不可否认,近20年,宠物经济迎来了巨大的变化。从1.0的养家护院、2.0的情感互动,到如今进入3.0时代,宠物地位已大大提升——宠物主已然变身“铲屎官”。有人自己吃着垃圾食品,却给“毛孩子”精心搭配营养餐;有人给自己买东西费心比价,给宠物买单却“眼都不眨”……许多人表示,尽管上班挣钱辛苦,但看着“毛孩子”在家“吃香喝辣”,辛苦也值了。
不可否认,养宠标准提升的原因是复杂的。这背后,既有快节奏发展下,养宠人对宠物情感需求提升的内因;也有公众消费能力增强、开始关注宠物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外因。种种因素的交织,将宠物“拟人化”、实行“带娃式”养宠也在情理之中。在此背景下,以“它经济”为核心,围绕衣食住行、美容、保险等展开的精细化、全生命周期养宠服务已形成新的发展态势。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8114亿元。面对日益蓬勃的市场,不妨给“带娃式”养宠多点支持,让其成为拉动消费需求、拓宽消费场景的“新杠杆”。
细化规范。当前,我国对动物福利及权利方面的立法仍有欠缺,宠物服饰、食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存储、宠物医疗救助以及寄养等都欠缺针对性的法律法规。随着宠物角色和养宠理念的转变,宠物身上不仅有情感纽带的维系,也关联着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还应加快推动相关立法工作,以司法手段捍卫养宠人权利,给养宠家庭提供法律护航。
强化监管。产业的长效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管。当前,宠物产品五花八门,宠物商店、医院遍地开花。市场热辣滚烫之余,宠物商品质量标准、宠物赛道从业人员资质等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加强监督管理,让产品合格、商家合规,让养宠人放心买单,推动宠物经济良性发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