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之下,“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终于迎来调查结果。河北省廊坊市联合调查组4月15日通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已对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免职处理,并责成三河市委、市政府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全面整改。
面对舆论批评,相关方面这次没有采取鸵鸟政策,而且处理力度相当大,主要负责人直接免职。尤其是调查组表态,“对侵害群众利益、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零容忍’”,显示出坚决维护经营主体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决心,可以说对类似行为有较为显著的震慑力。对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更需要拿出这样的态度和力度。
据媒体报道,近日廊坊三河市城管部门要求,红蓝黑底色或字样的门头牌匾统一更换颜色。当地多家蜜雪冰城门店将原来标志性的红色招牌更换成了绿色,有店家的招牌甚至几经折腾,连医院的红十字都换成了绿色。这场“广告牌匾改色”引发的争议,确实是一个值得当地和更多地方吸取的深刻教训。
如此折腾商家招牌,既不尊重商业规则,更没有保持权力审慎,属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招牌虽小,对商家来说却是他们的重要名片。重新制作招牌,商家不仅要支出一笔不小的开支,品牌在顾客中的认知也会不同程度受损。有商户表示,“明显感觉生意受影响”。只要是根据广告法等规定履行了必要的行政许可手续,就应当受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三河市仅凭一份当地于2024年底发布的《三河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就强制要求商家更改招牌颜色,既没有合理合法的依据,也无行政权限,显示出的是权力的任性。
此举看似是折腾招牌,其实就是折腾商户和群众。不仅没有给三河市“面子”增光,更影响了当地营商环境这个“里子”,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事实上,不仅在三河市,其他地方类似统一招牌颜色、大小、风格的争议之举也不止发生过一次。类似事件再三上演,值得深思。简单看这背后似乎是城市管理与“人间烟火”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往深里说则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把握理解。市容市貌当然要整洁,但什么才是整洁?一定要统一色调、大小、胖瘦?大地滋养万物千姿百态,正因为此世界才彰显活力。我们的一些管理者为何要跟一块小小的匾额纠缠呢?
公众吐槽的另一点,则是当地连日来对问题的回避态度。网上的热度已经沸腾,当地相关部门却选择“鸵鸟”战术,导致公众不满情绪持续加温。很显然,这不该是城市管理者面对舆情的正确姿态。沉默不能平息舆论,更不能解决问题。回应公众质疑,只能通过客观透明真实的调查,讲清楚来龙去脉,有责担责,失责必究,如此才能取信于群众。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开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中强调,“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处理好三河“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事件,不仅要对相关责任人依规依纪依法追责问责,维护好商户和群众利益,修复受损的干群关系,更应以此为契机,真正从政风、作风上下手,多问民生冷暖,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