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而立,没有围栏,湖水拍岸,涛声阵阵……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一排躺椅意外走红,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很多游客体验过后表示,躺着就不想走了。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评论:“能给我留个位置吗?”“我也想去午休。”
这是一排为游客量身定制的躺椅,躺椅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也就是科学性。躺在这把椅子上,人完全可以放松下来,静静享受湖畔时光,感受闹中取静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显得尤为珍贵。
更重要的是,东湖躺椅体现出来的管理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躺”在公共空间被视为一种不文明行为,诟病较多的便是占用资源、有碍观瞻、拉低城市形象等。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为了加快座位的流动频率,一些地方把有靠背的椅子换成了无靠背的。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将长椅用钢管焊成了一截一截,让你想躺都躺不成。这般操作之下,这些公共设施的舒适度降低了,坐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湖躺椅引发的好评给了我们重新讨论公共政策的空间。为什么一些公园椅子设计得非常漂亮,却无法引来好评,而东湖边简简单单的几条躺椅却能好评如潮?事实上,公园对躺椅和躺姿的态度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升级版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迎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追求片刻宁静的需求。城市需要这么一片空间,能让他们放松下来,暂时摆脱束缚,与自然相处。
东湖躺椅提醒城市管理者,在讨论文明时也需要有市民视角。比如,很多城市管理者将草坪视若珍宝,不让踩踏,可是,不让亲近的草坪也就无法融入市民生活。一块整洁的绿地固然养眼,可一块可以露营的绿地更打动人心。由此,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来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
当然,从公共空间的属性来说,躺椅对空间的疏密度、游客的密集程度,甚至对环境氛围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以东湖躺椅为例,其所处位置就在湖边,临水一面被树木遮挡,不会与游客争夺湖景资源。四周绿树成荫,也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安置几排躺椅,也算是对环境的善加利用。
不只是武汉,很多城市也在尝试作出改变。合理开发利用公共空间,增添城市的休闲氛围,让人与景融为一体,这才是城市管理最动人的画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