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的托育服务,事关千家万户,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配套支持措施。据《半月谈》报道,当前多地普惠托育发展遭遇尴尬:一方面,许多家长有强烈的送托需求,却找不到合适托位;另一方面,不少建好的托育机构乏人问津,面临招生难题。
据报道,北方某地一家县级托育中心,“100个托位只招到17个娃”。这一现象不仅暴露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失衡,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家庭在育儿道路上遭遇的困境。当政策带来的温暖与市场的冰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时,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这场托育变革中存在的价值偏差。
透过记者的深入调查,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民众“送托难”与托育机构“吃不饱”并存的尴尬局面。根据国家卫健委去年9月公布的调查数据,在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中,有送托意愿的家庭占比超过三成,而目前全国的实际入托率却仅为7.86%。这表明,还有一部分群体的送托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
关怀“一老一小”始终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两大民生主题。对于婴幼儿的托育服务,“十四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要实现每千人口拥有4.5个托位数的目标。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建等多种方式增加托位供给。然而,如果建好的托位因招生难题而长期闲置,这显然背离了建设的初衷,也无法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工程。普惠托育“冰火两重天”的尴尬现象,需要我们直面现实困境,深刻读懂背后的民生诉求,积极回应民众的关切,让普惠托育真正成为群众“愿意托”“方便托”和“托得起”的民生福祉。
破解“供需错配”的托育困局,关键在于加大普惠托育的供给侧改革力度,既要确保托育机构的数量增长,又要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为此,我们需要致力于构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首先,政府应积极转变角色,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人”。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对普惠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包括努力提高公建托位的占比、研究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加大对普惠性托育机构的运营补助力度等。同时,要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充分利用闲置空间进行改造,以步行可达的便利和价格亲民的优势形成双重吸引力,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其次,要着力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强化综合监管。积极推动托育服务立法进程,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建立全国统一的托育服务质量认证体系,健全托育服务标准和规范,从教师资格、卫生保健、安全防护等多个维度设定严格标准,列出负面清单,让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有章可循。加快完善托育人才培育体系,持续提升托育机构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以满足家长对专业科学、质量可靠的托育服务的需求,让普惠托育真正成为温暖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