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时政新闻 > 时评 正文

警惕AI“情感茧房”

字体:
2025-04-25 07:47:11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张萍

  “我要去世了,豆包。”这是一位父亲去世之前,发给人工智能助手“豆包”的一句话。轻轻的、淡淡的,像是在说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这七个字,在今年4月让许多网友泪目,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女儿整理父亲遗物时,在父亲手机上看到了这句倾诉。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父亲没有把恐惧、担忧和不舍说给家人听,而是默默打开了AI聊天机器人的对话界面,他想从机器人那里获得什么回答呢?同情、安慰,还是关心?也可能什么都不想。他需要的只是一个不会给现实生活造成波澜的情感树洞。女儿把这件事发到社交平台,引发了一场情感海啸,视频获得8.7万点赞。评论区里,许多人向她分享类似的经历:自己不善言谈的父母,曾在豆包中倾吐心声。

  AI机器人正在扮演起越来越多人的情感树洞。有人把它当作“AI男友”,有人希望找到“赛博知音”,有人还会用它来怀念逝去的亲人。那些不便开口的情感与伤痛,AI机器人可以全盘接受,“事事有回应”,不作评价、不厌其烦,24小时在线,很符合现代人对一段完美关系的想象。

  而随着AI学习能力的迭代,这个虚拟的知音会越来越趋近一个真实且完美的人。届时,我们会不会更愿意跟AI聊天,而非身边的人?有人据此提出,AI正在织就一种“情感茧房”。当算法带来的“信息茧房”塑造人的认知之时,“情感茧房”则会让人一步步关上心门。

  与开头那则温情的中国故事不同,去年10月,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一则与AI聊天机器人相关的国外惨案:一名美国佛罗里达州的14岁少年与一聊天机器人进行长时间对话后,选择开枪自杀身亡。其母亲指控公司使用“令人上瘾”的设计功能来增加用户参与度,并引导用户进行亲密对话,以此来吸引用户,还举出一系列例子指出少年因为沉迷对话而“变得孤僻,与现实世界渐行渐远”。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正在重塑人类的情感和欲望。当我们在讨论技术变革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时,千万不能忽略了它在人的心灵空间投下的影子。AI会替代掉一些人的工作,也会替代掉一些人际关系——这两个事实都是双刃剑,只有保持合理的度,它才会持续发挥正面的效果,一旦过度,后果可能很难承受。

  应对这一现象,技术层面的提前介入是必要的,譬如设置对虚拟情境的提醒、开发防沉迷系统、完善现实中的支持系统、加强对技术伦理合规性的监管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用户的自我管理和意识觉醒。可以想见,未来世界“AI浓度”会越来越高,每个人都会成为AI的频繁使用者,然而在AI面前,我们始终不能丧失掉作为人的主体性。机器越来越像人,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要更多地关注真实的生活、关心真实的关系,那里或许有很多不完美,但不确定、不完美和不可知正是人区别于机器的关键,也是世界丰富性的来源。

  发现父亲留言的那个女孩点赞了这样一条留言:如果死亡将近,虽然畏惧,但希望大家都坦诚一点,希望和爱的人在分别前还能紧紧拥抱在一起。父亲想用回避让女儿免于对分别的恐惧,而女儿却为没有好好告别而持久地遗憾,这是一个悲伤版的“麦琪的礼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责任编辑: 廖君琳